上规院2022年度业务大会重点项目技术比武(下)
来源: 2022-12-05 12:50:00 点击:2577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1125日,为期一周的院业务大会压轴第三届“重点项目技术比武”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木棉厅成功举办。一年一度的技术比武是院提升重点项目能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的重要学术平台。今年的活动设有技术标准与方法研究、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生态建设与环境品质、综合交通与空间战略、民生保障与城市安全等5个单元,14位分享人登台交流。

多位业内权威专家与院领导、院资深专家一起组成了阵容强大的评委团。评委团专家孙继伟、伍江、杨东援、唐子来、赵民、沈清基、屠启宇和范宇作了现场点评。上午、下午场活动分别由金忠民副院长、张逸总工主持,熊健书记做总结发言。张帆院长、赵宝静副院长等院领导参加了本次活动。本专题报道分两篇发布,此为下篇。


综合交通与空间战略

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市域铁路线网周边国土空间综合实施研究

主讲人:黄普  总规分院副院长

宝嘉线、嘉青松金线、东西联络线、南枫线、曹奉线等五条骨干市域线,是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发展廊道的延伸,形成了上海市域发展的空间新骨架、交通新环线和产业新集群。规划应立足枢纽经济,深度融合综合交通与城市空间,在梳理提炼地脉、城脉和文脉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优化深化地区规划方案。区域层面响应国家战略,线路整体层面确定发展思路,线路分段层面确定功能格局,站点周边层面确定资源配置,形成站点单元控规任务书,指导后续规划实施。

服务国家战略、创新规划模式——琼州海峡通道新海港枢纽规划设计实践

主讲人:郎益顺  交通分院院长

琼州海峡通道新海港枢纽是海南自由贸易区封关运作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我院自2021年派出团队南下,领衔了该枢纽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贯彻"一个枢纽、一套系统"的原则,协调了港口、铁路、口岸等专业,并衔接在建枢纽,完善调整枢纽的内外集疏运组织和二线口岸方案,基本完成了该枢纽的规划设计,并参与实施方案,成为全链条规划设计综合模式的重要实践。

空间规划传导下的地区专项深化思考——闵行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

主讲人:訾海波  交通分院总工程师

综合交通规划是蓝图规划、是管控手段也是治理举措,在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和边界的前提下,探索地区专项落实规划传导并适应发展要求深化的方法。以“深入传导、区级补强、全面提升、突出实施”为总体思路,以“两网一枢纽”为核心,统筹综合交通系统,并突出分片区差异化的空间策略,构建“主城区交通与空间融合”闵行方案。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实施导向,强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战略引领层面强化三条区域发展廊道的功能支撑,全域统筹层面做优枢纽、关键通道以及周边地区三个关系,系统谋划层面做强交通与轴线、管理与工程以及系统自身的融合。

评委点评

杨东援

这三个项目都是站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来看交通问题。市域铁路线网周边国土空间综合实施研究,是从交通系统和用地的相互关系角度,考虑交通网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交通线路与带状区域、站点和场所这三个层次的关系。目前,对市域轨道的研究比较少,跨专业、跨领域、难度大,是非常好的探索。琼州海峡的项目可以进一步总结出不同运营主体、不同专业领域开展规划协同的经验,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关于空间规划传导下地区专项深化的思考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们要研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架构下,综合交通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如何衔接。在总体层面有专项规划,但单元层面没有。在纵向传导上有经验,但是在横向传导上面还需要增加经验。

唐子来

虽然三个项目都是交通的,但都很不一样。第一个是市域的轨道,第二个是海南岛特殊的个案,第三个是区域的规划,但是与市域又有联系。第一个项目,市域轨道交通有一些属于放射线,与长三角连接,有些是外围联系的,要进行分类。第二个海南的项目,提两个问题:一是必要性,建跨海通道后,跨海交通的比例是多少?现在一般都是飞机过去,很少从湛江南部摆渡过去;二是连接性,有些人是去购物,有些人是旅游,目的地是三亚、海口,要考虑相互之间的连接性。第三个闵行的项目,这是一个另类的规划,到底是法定规划、专项规划还是一个地区规划?闵行包括浦西和浦东两部分,浦东的部分与浦东联系更多,从交通分区来说两部分可能不是同一个分区。

民生保障与城市安全

让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研究

主讲人:李强  浦东引领区分院院长

让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既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任务,也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深入开展本次保障性租赁住房研究。研究从概念解析和现状特征梳理着手,以实现保障性租赁住房规模合理、结构多元、空间适配和品质居住为目标,通过构建“需求导向—精准配置—有效供给”的技术路径,破解规模、产品和空间需求等问题,并通过特色化和复合化配置,实现包容社区与地区活力的营造,最终以更高标准、更好水平、更快速度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整合、联动与突破——上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35)编制

主讲人:沈阳  市政分院总工程师

规划整合相对独立的防灾减灾各个专业条线发展需求,立足国土空间韧性治理格局,从综合防灾的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三个方面提出了上海综合防灾安全韧性体系的具体建设要求,对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方向性规划和指引。突破原有专业条线框架,形成综合性防灾减灾力量。

规划在空间保障上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创新构建了韧性城市三级防灾分区治理体系,抓住城市核心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了从宏观到微观全覆盖、专业防灾系统与综合防灾减灾资源建设相统筹的规划建设策略,细化了各级防灾分区建设的空间资源配置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防灾减灾设施开展了空间布局规划。

烈火淬真金,转型再提升——上海市消防专项规划(2022-2035)

主讲人:刘龙  市政分院

《上海市消防专项规划(2022-2035年)》聚焦消防救援队伍职责使命从“防火为主”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新挑战,提出以“创新转型”和“主动适应”为核心的规划编制思路和内容框架,抓住特勤综合救援、水上救援、战勤保障、消防训练等四大关键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消防救援能力。在实施路径上,规划提出以火灾风险评价为基础的规划布局方法,探索动态适应的消防设施建设新路径。

评委点评

 

报告都很精彩。

租赁住房项目思路和表述很清晰。全球城市财富集中,房地产价格较高,但也要引进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年轻人才;但他们初创期收入偏低,靠市场调节压力很大。各国都有对策,效果不同。研究的矛盾分析很有说服性。规划不是系统内自我传导,而是给决策者看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出路何在。综合防灾减灾和消防规划很专业,规划理念都非常好,不局限于空间规划,强调综合性和顶层设计。建议不仅是静态配套,对城市空间的详细规划、开发密度和开放预留等都要有反馈机制,有部分应转变成规范或技术标准。消防规划做得很好,我很欣赏从灾害发生概率入手更精准地考虑配置和冗余度。纽约等也是通过模型进行预判,化被动为主动,科学制定规划,然后延伸到机制体制和设施管理。

屠启宇

保障房、防灾、消防规划本质超过了空间规划,是整体考虑,体现了规划院在研究方面的拓展。提两点想法:一是我们当下对灾害的感受真切,关注度和投入也会提高。但任何灾害有一个概率和成本问题,就怎么提升效率方面,建议可以有更多开放性考虑,向同行学习。如军事斗争的预制件,即有风险的地方把装备预先放在那里,出现情况后再运人过去,就充分考虑人的机动性。又如我军合成旅配备各种力量,但也有增强套件,可以应对某些特殊灾害。二是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优秀,体现在对人群及其需求的分析方面。专门把新市民和年轻人分开,包括考虑城市基本运营保障的低端岗位的居住方式,已经不单是社会学,而是运用了人类学方法。建议在政策方面对城市青年、蓝领工人等进行响应。

专家评议

孙继伟

谈两点体会。第一,规划院是政府智囊机构,要把城市向良性的方向做一些正向引导。特别是规划准则方面的研究,对于上海这样的城市,是守底线的控制,更多的引导和激励,更少的管控,给予规划的包容性。政府管好底线,让市场、社会,让更多人士能有更多发挥空间,这样我们城市才会更有温度、更可读。第二,年轻人的视角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听了今天这些课题,有些我们也愿意做,但未必敢想。比如外环绿带,我很愿意做慢行系统,但可能不敢想贯通。还有地区总图,由于管理的成本、人手和现状等问题,可能很难普遍实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个地区总图也是需要的,但不一定是政府管理,可能是市场、政府、国有平台公司或是第三方机构。

规划院每年开展技术比武,非常好。规划院要培育大师、培育人才,登高望远,不断扩展在全行业和全国的影响力,要让上海规划院在全国的重要地区都有他的身影。

 

整体来讲,印象非常深刻,项目质量不断提高,规划院除了专业设计外还在不断地思考,包括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操作,从传统空间规划到新领域、新理念,从思想体系建设到项目实践。谈三点建议:

第一,规划的战略性和策略性。规划是具有宏观战略意义的,总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新思考。有时候也会过于理想化,所以从理论到实际,在规划中留有充分弹性很重要,这是策略性问题。

第二,规划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现在的规划越来越复杂,规划类型越来越多,我们讲“多规合一”,是为各种各样的规划提供统一的平台,而不是一个规划替代所有规划。好的规划是各种因素都在里面得到体现。规划与规划之间的妥协是必然的,但是妥协得是否好,是基于对不同规划的思路和角度的理解。

第三,规划的理性和人性的关系。规划是理性的,对象是物质空间,但真正有意义的是物质空间里的人,人很多情况下是感性的。规划怎么满足他的需求?我们讲的“以人为本”是抽象的人,实际的人都是具体的,都不一样,怎样让每个人在这里各得其所?

沈清基

今天收获匪浅,根据“冰山理论”,这次报告人的表现体现了背后团队的实力。大家很认真、很投入;多学科、多种手段、多种方法;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运用;复盘意识很好。提四点建议和思考:

第一,当前城市面临的巨大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双碳目标等,所有的规划是否都加强这方面考虑。

第二,规划要从人的角度考虑,但不能光考虑人,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关系,让人在发展的同时,使生物也能发展。

第三,追求明确性。有一些主题很明确,如油墩港项目提出的“设计赋能”,这个“能”如何具体表达?

第四,规划和设计本质是中性的。规划和设计,我认为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环境的一种计划和设想。它的本质是中性的,不是说你做了一个规划,肯定是科学的、正确的,所以我们要提高规划质量,使它能管用好用。只有认识到这个中性,我们才可以使规划和设计更好地赋能。

 

上规院的这次活动非常好,不光总结了过去,对未来也是很好的储备和方向的指引。上规院的水平很高,又有新的发展,对上海的贡献与日俱增,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离不开规划院。规划是有价值判断的,具有科学性。今天的课题很多是命题的,有明确要求,有的很闭合,有的是半开放的,也有一些是带有一定研究的,非常好。命题的约束可能比较多,但作为内部交流,学术性的思考,还应该有更多反思,更多从学术角度加以总结。比如宏大叙事,可能是受到了某种影响,特别是上海商办空间过剩的情况下再高密度开发,是否合适?规划也是控制机制,控制在哪里,哪一些要实施,要考虑财力和需求的因素,要有反思和批评精神。

屠启宇

每个项目都很好,优秀规划的基因是什么?

第一,强逻辑和强意向。机制引导需要讲道理,甲方再大,道理站在这里。或者强意向,如丰字型廊道。松江枢纽、海南新海港、生态修复等项目都有这种强逻辑、强意向的表达。

第二,体系性思维。如上海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准则、闵行综合交通规划都有明确的体系感。但要留心不要变成“两张皮”,能拉得出来,也能伸得进去。

第三,人群分析。包括使用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如保障性租赁住房、外环绿带、技术准则、地区总图等规划方案中,都有体现人群的拆解。

第四,大数据洞察。如大都市圈通勤、消防专项等,用大数据洞察发现已有规律。但未来是要通过模型、AI来预见未来。

第五,新的空间认识。好的研究都是时间和空间融合在一起,甚至是实体空间和交往空间的结合,最终实现新空间认识。

杨东援

有三个感受:一是跟前几年相比,这次比武充分反映院里能力提升,系统性非常强;二是思维方面,越来越注意在新制度框架下技术和任务的定位;三是体现尝试把理念变成切实有效的行动。从建议角度讲,有两点是今后继续努力的:

第一,新的制度体制下,专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过去,交通是一种保障手段,而现在要考虑如何把它变成一种公共政策工具,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改造。

第二,怎么跨专业思维融通?简单把别人的方法或结论拼合只是一个初级阶段。能不能跨专业思考问题?现在很多规划问题,已经不是物理、地理系统的规划,而是针对社会系统产生深刻影响的公共政策安排,需要想得深一点。如人民城市的“人民”到底是抽象还是具象的?交通是仅仅保障人的空间流动,还是要实现一种空间正义?

唐子来

规划普遍的规律包括战略上全面规划,战术上精准管控。有些大规划,最后还是要为管控提供游戏规则。讲一下住房、防灾救灾、消防三个规划。一是有个共同点,都是专项规划。二是像这种专项规划,需要与相关部门结合,开门办规划。防灾救灾里已经有了防疫规划,以前是没有这个章节的,对不同的传染病规划策略也不是一样的,要精细化。三是做了很多大数据分析、趋势判断等研究,最后落实到规划策略中,应对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诉求。一个是区位,放在哪儿,另一个是建设量,用地规模建筑规模。以前是教育等部门提出诉求,现在是我们提出来,职能部门说做得怎样,这是未来专项规划思路的转变。

院领导总结

熊健书记首先代表院领导班子,对领导和专家以及参与活动台前幕后的所有同仁,表示由衷感谢!熊书记指出,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新的征程已经起航!在院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交流几点想法:

首先,对本次交流成果表达了充分肯定。去年确定了院未来五年业务发展总体目标及各业务板块发展思路、策略和行动。今天欣喜地看到每一个板块学组都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大家以切实的行动,凝聚了发展共识、激发了业务潜能、增强了发展自信!重点项目持续三年进行真刀实枪的比武交流,无论研究分析深度、逻辑方法维度、投入努力程度,都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业务板块需要思考怎样走得更好、更稳。板块学组工作的特点更加鲜明:一是成果有形而研究无界;二是既要登高望远,也要沉潜蓄能;三是既要争朝夕,也要久久为功;四是既要有广博基础也要有聚焦重心。接下来将开展总结复盘。

再次,重点项目的质量提升和业务团队的能力建设仍在路上。今年技术比武以技术准则为代表的标准与方法的研究引领一批重要的专项规划,是城市发展变化在规划业务上的动态反映。需要将业务板块学组建设、重点项目质量提升和人才发展形成紧密的有机系统。

最后,熊健书记宣布上规院2022年度业务大会,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