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规院2022年度业务大会重点项目技术比武(上)
来源: 2022-12-05 12:43:00 点击:2919

上规院2022年度业务大会重点项目技术比武(上)

——技术标准与方法研究、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生态建设与环境品质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1125日,为期一周的院业务大会压轴第三届“重点项目技术比武”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木棉厅成功举办。一年一度的技术比武是院提升重点项目能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的重要学术平台。今年的活动设有技术标准与方法研究、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生态建设与环境品质、综合交通与空间战略、民生保障与城市安全等5个单元,14位分享人登台交流。

多位业内权威专家与院领导、院资深专家一起组成了阵容强大的评委团。评委团专家孙继伟、伍江、杨东援、唐子来、赵民、沈清基、屠启宇和范宇作了现场点评。上午、下午场活动分别由金忠民副院长、张逸总工主持,熊健书记做总结发言。张帆院长、赵宝静副院长等院领导参加了本次活动。本专题报道分两篇发布,此为上篇。


技术标准与方法研究

价值引领 体系支撑 面向实施——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准则

主讲人:林华  总规分院院长

为落实国家关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要求,强化 “上海2035”实施技术保障,启动了《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准则》的编制工作。《技术准则》以“系统条线/空间板块-各层次各类规划”为主线构建整体框架,以“价值导向-目标理念-指标策略”为主线串联内在逻辑,并强化四个方面的重点技术导向。一是强化分区指导的差异。基于“上海2035”确定的空间结构框架,对空间分区进行细化和完善,引导各条线各板块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差异化技术要求和指标策略。二是强化规划管控的适应性。重点聚焦详细规划层面的技术要求和标准,深化研究空间用途、开发强度、城市品质三个关键要素在各层次规划管控和传导的适应性。三是强化存量发展阶段空间治理的精细化。通过多种方式,以有限的空间资源供给应对多元的空间价值诉求。四是强化理念和技术方法的创新性。

地区总图——面向实施的规划协同工具创新

主讲人:金山  详规分院总工程师

作为规划实施平台管理核心统筹协调载体和规划协同工具,地区总图在落实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基础上,以空间为载体,以项目策划、专项研究、总体设计和项目方案研究为支撑,整合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建设主体等各方要求。地区总图依托空间统筹打破用地边界壁垒,推动单体项目衔接融合,塑造高品质连续城市街区;依托专项研究和专项总图整合交通、绿化、消防等主要管理条线,依托总体设计和分层空间总图整合空间方案;整合管理要求和利益诉求、对规划目标导向、建设管理要求和开发运营诉求进行深度协调,以各方共识推动建设实施;指导项目设计任务,协调项目设计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和管理运营维护动态更新,对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区域通勤研究——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

主讲人:张天然  交通分院副院长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提出了“共建畅达流动的高效区域”的发展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从通勤的角度检验规划实施情况,并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跨界通勤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多源数据并加以校核,从上海大都市圈行政区划单元、空间协同单元以及重点地区等多种空间尺度,进行了通勤特征的创新识别和挖掘。

研究发现,上海大都市圈“多中心、网络化”对流模式已逐步显现,行政区划单元跨城通勤呈现“短途近域出行、双向对等流动”的特征,空间协同单元以周边区域作为主要通勤腹地、内部通勤联系紧密,部分重点区域同城化趋势凸显。研究建议推动建立通勤监测平台,进一步挖掘通勤规律、分析成因,更好服务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实施。

评委点评

 

这三个项目都非常有意义。关于技术准则研究,在多规合一的新形势下,开展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准则研究非常有必要。国家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只管少量底线型最基础的内容,其余更多的由各行业、各地区自己去制定。在精细化管理导向下,特大城市要把握好弹性、土地使用复合性;在编制方法上,要引入多方协商,进行程序性的探索;多借鉴雄安、深圳、香港、新加坡等国内外经验。关于地区总图,这是一个新生事物。重点体现协同性,有其适用范围,可以在特定的地区,把各类规划要素统一到平台中,提供可视化的总图,这不是一个新的法定规划。关于大都市圈通勤报告,研究报告做得非常专业、细致。通勤本身的定义是有争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释义;大都市圈范围内要研究通勤,但是跨城的商务联系、都市圈的游憩出行同样有意义,建议进一步扩展研究的维度。

 

这三个项目体现出规划院今年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系统性和前沿性。关于技术准则研究,这是确立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范式的一个探索,作为上海市规划院,在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上,有责任在全国先行一步,最后通过法规体系的方式进行确立。技术标准体系包罗万象、非常复杂,要回答好:“城市之问、行业之问、时代之问”。关于地区总图,最核心的是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小地块、长周期、多主体的矛盾,需要一个持续的平台。它是实施控规的工具,不是替代控规,是空间治理的平台,而且使用对象是这个地区开发的主体。关于大都市圈通勤报告,关键是进行标准化、权威性的分析,大数据要与调查数据、价值判断相结合,提炼关键问题并进行持续跟踪。

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从“站城融合”视角看大型车站地区规划设计的四个转变——以松江枢纽示范样板区为例

主讲人:李锴  上规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松江枢纽示范样板区作为上海市十大示范样板区之一以及松江高质量发展的三张“王牌”之一,肩负着打造上海西南门户枢纽与松江新城新中心的双重使命。规划放眼国际视野,聚焦行业前沿,以”对标最高标准、展现最新理念“为原则,在综合对比国内外枢纽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基于我国国情下的大型车站区域“站城融合”的普遍性问题与可提升路径,结合松江枢纽现状条件与发展需求,围绕“出站即中心”理念,提出交通规划要从关心“快达”向兼顾“慢行”转变,地区功能要从 “交通综合体”向“城市综合体”转变、空间设计要从”站城分别设计“向“整地区一体化设计”转变,更重要的是实现从”站城两张皮”走向“多维协同创新+一体化平台跟进“的机制转变,引导站与城的充分互动与对话。

为新片区插上翱翔的翅膀——临港开放区枢纽规划设计

主讲人:沈璐  上规公司规划四所所长

临港开放区枢纽位于新片区中央活动区核心地区,是衔接浦东国际机场与新片区中央活动区的重要节点。根据新片区总规,该区域规划建设一处城市级枢纽,结合该枢纽预留城市航站楼功能。基于此,在常规公交导向发展模式基础上,开放区站更强化了5T耦合式发展导向,包括与机场/铁路/市域线无缝衔接的公共交通导向(TOD)、“区内境外”现代服务业开放区(Trading)、国际组织集聚区(Trans-international)、国际级消费集聚区(Trend)、展现新片区风貌的城市T字区(T-Zone)。5TOD的集中呈现和高度复合,赋予新片区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拓宽新片区开放对外的世界性,激活新片区特殊经济的自由性,浇筑新片区都市生长的延展性。

评委点评

孙继伟

松江新城的站城融合,是命题作文,在前置要求下,规划设计做得很好。在解决城市夹心地、站房使用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链接作用,特别是步行体系。还要进一步思考真正的站城融合应该更多考虑与城市功能、生活之间的融合,现在还停留在开发和形象一体。站城融合要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紧密联系,真正融合,会像一个终端毛细血管,能把周边各种功能、人流迅速组织到交通中。而宏大建筑往往会带来一种迷失和效率下降。

临港项目在功能、内部管理模式等方面完成了一个很不错的规划设计方案。特别是地区管理创新,探索“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境内关外的类自贸港自贸区模式管理,探索总部经济、免税购物等功能布局。在有限条件下探寻逐步突破,尤其是结合开发和地区承载做创新是很好的探索,但目前人气不足,所以需要进一步思考,地区高强度开发过程中,是否一定能形成中心、开发热点或开发集聚区?是否一定需要有很多高强度标志性开发?

唐子来

感触颇深。两个项目都是新城,都是枢纽,也都是命题作文,都达到了目标。一是枢纽定位上与集散有关系。两个方案强调外向的功能,有很多市域功能考虑,如影视、娱乐是面向市域乃至长三角的。二是枢纽地区适合实施平台总控图则使用。开始的时候不能定得太死,要通过开发时自下而上治理模式来总控。三是我们习惯于做宏大规划,但目前进入了城市有机更新的年代,要避免过度规划。临港仍有办公楼空置,但是再过十几年可能会更好。国外政府是依托区位,我们是塑造区位。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是要关注的,不宜过度规划。两个规划亮点在于功能定位上考虑了站城一体,植入的很多功能辐射范围是面向区域而不是地区。

生态建设与环境品质

高密度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路径探索——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

主讲人:陈琳  乡村分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系统完整与稳定及生态和社会功能提升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工作,旨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海市国土生态修复规划作为市级专项规划,聚焦高密度超大城市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居环境特征,深化落实“上海2035”总规目标和空间结构,健全陆海一体全域生态格局。规划从生态系统科学、空间支撑和人类需求多角度,探索了适应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要求的问题识别框架和技术方法,聚焦生态要素和发展目标建立综合性、系统性修复任务矩阵,明确六个世界级示范引领区的生态修复方向。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修复分区-任务指引-行动项目”的纵向传导和横向协调机制,保障规划有序实施。

人、自然、城市——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行动规划

主讲人:王彬  总规分院

规划从外环绿带“新格局”、慢行空间“新使命”、行动规划“新内涵”出发,结合人的多维需求、自然的生态修复、城市的多元功能三大维度,提出宏观-中观-微观层次规划内容。宏观层面构建完整系统的慢行网络,定目标、定结构、定体系、定原则;中观层面营造人性化的慢行空间布局,定方法、定选线、定任务、定清单;微观层面塑造丰富多元的景观要素,定节点、定主题、给标准、给样例,以行动规划编制探索面向“上海2035”实施的传导路径。

生态优先,设计赋能——油墩港地区规划实践

主讲人:郭鉴  乡村分院副院长

以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为契机,通过对地区的重新审视和再设计,充分发挥油墩港两岸地区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自然、乡野、人文资源的梳理和挖掘入手,通过提升航道功能、保持自然原真、植入人文关怀三方面的设计策略,层层递进,形成航运、生态、人文三大系统指引,引领沿线环境与桥梁设计。通过港区资源整合、驳岸生态处理、桥下空间利用、郊野公园和特色主题乡村圈营造等手段,激发新城与乡村发展活力,彰显广袤乡野的生机。按照“面向工程、聚焦重点、多维协同”的工作思路,形成“十大行动共识”,助推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实现大都市乡野地带的绿色发展。

评委点评

 

三个项目做得都很好。从上一轮总规到这一轮总规,都把生态放到很高的位置上,但客观上外环绿地、楔形绿地等生态空间还是有部分被侵占了,所以非常赞同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中提到的从修复入手,对城市快速发展中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关系有所修复。另一方面,是对城市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系统,不可能回到以前,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建议要重点关注“蓝绿系统”中我们研究比较少的水系的恢复和治理。工业污水的污染已经得到重视,农业污染问题也需要被重视。外环绿带慢行空间贯通项目,生态空间的生态作用和人文作用不一定完全重叠。绿环更大的意义在于它的开放性,不必过于强调贯通性。油墩港项目是一个落地的规划。这个规划体现生态优先,不能拘泥于传统规划的限制,生态不是景观设计能解决的。需要我们加强对蓝色空间中生态作用的研究,可请环境专业、水处理专业等一起加入。

沈清基

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有很多亮点。对规划编制背景有很好的认知,对国际国内包括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都有研究,在宏观、中观、微观上都有很好的结合,提出了很多规划举措。建议进一步加强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生态空间的修复需求、生态价值评估等方面研究。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行动规划研究性很强,对概念梳理认知的表达很好、很有深度。建议分析目前的贯通度是否合理,要提高到什么水平。在特定的地段环境要求下,贯通未必是必须。因此不用过于强调贯通,而是一个外环绿带提质规划。这也是一个行动规划,要加强上海市民对这个绿带的认知评价调研,进行需求意愿征询,加强绿带与周边道路、住宅、人口密度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