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规院2022年度业务大会 | 业务板块学组交流(第一天)
来源: 2022-11-30 12:29:00 点击:2752

2022年1121日,上规院年度业务大会揭幕,并举办了专设研究平台、重点战略地区跟踪、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板块的交流。

揭幕仪式由赵宝静副院长主持,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致辞。上午专设研究平台和重点战略地区跟踪的交流由首席规划师、发展研究中心、编辑部副主任卢柯主持,特邀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中心综合处王丹处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工委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孙娟院长为点评嘉宾。下午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板块由板块召集人、总师室主任骆悰主持,特邀同济大学赵民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张尚武教授为点评嘉宾。金忠民副院长对每场活动作了总结。张帆院长、赵宝静副院长、张逸总工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开幕致辞

市规划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为本年度业务大会作开幕致辞。熊书记表示,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在实施“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和推进我院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召开我院历史上首次年度业务大会,切磋业务、共谋发展,意义重大。熊书记代表市规划院向莅临指导的专家表示欢迎,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各位同事表示感谢。熊书记强调,院业务大会不仅是一次学术活动,更是对年度重点业务和人才建设质量的整体检阅,是各板块学组最新成果和思想观点的深度交流,是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良性竞合。各团队形成了一股席卷全院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次活动,收获满满。最后,熊书记预祝年度业务大会精彩圆满成功!


专设研究平台

主持人:专设研究平台首席规划师卢柯

去年,市规划院聚焦目标定位和业务发展整体布局,以发展研究中心、编辑部为核心搭建了专设研究平台,设立战略前瞻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学术平台建设3个学组,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团队成员坚持创新开拓,探索求新。


登高瞭望•前瞻引领——战略前瞻研究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陈洋

围绕“登高瞭望,前瞻引领”的总体目标,战略前瞻研究学组逐步建立一套系统性的工作框架和组织模式。全年度开展9个全球城市和6个专项领域的重点跟踪研究,兼顾9个国内其他城市的规划动态分析,深耕新经济、包容性城市等专项领域,从前沿理论和最新实践出发,最终回归规划技术的总结凝练,形成了一套由资讯资料、编译文本、解读文章、案例报告、洞察报告和科研报告组成的成果体系,通过多个平台实现院内外的成果共享,为规划院及本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从“新”出发,破“界”而行——技术应用研究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张翀

围绕多学科交叉新兴领域技术方法、规划重点领域技术应用及新技术标准制定3项“新”任务破“界”前行。承担自然资源部国际项目,开展“双碳”战略下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启动适应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性研究工作。探索创新人口、科创(产业)领域数据应用与评估方法。参与全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上海市规划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助力跨学科新兴领域的规划应对和跨省域一体化、高质量规划管理。


让思想的种子开花结果——学术平台建设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王剑

针对《规划智库在线》内参、《上海城市规划》期刊、《城市瞭望》内刊和“规划上海SUPDRI”公众号4个平台载体的定位要求、主要成果和工作保障进行了介绍,工作成果体现“快”与“好”,工作保障立足“多”与“全”,提出平台建设既要注重强策划、强联动,更要追求稳中求进、质量至上、确保底线。下一步,学组将在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基础上,充分依托全院力量,整合院内外各类资源,把高质量转化为高流量,打造成为我院的特色平台,服务高端智库建设。期待与各板块学组共同携手,打磨形成更多的高质量作品,“让思想的种子开花结果,更加绽放、更加丰硕”。


专家点评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王丹

市规划院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丰富且扎实的学习研究工作,既体现保障任务的强度,也体现了持续学习的频度。战略前瞻研究学组在做城市比较时,可将重心进一步聚焦于国际城市的实践经验对上海的启示作用,同时深度挖掘政策、理念背后的配套机制、项目执行等内容,明确规划政策的路径设计。技术应用研究学组可突出问题导向,将国土空间的载体保障功能前置,通过跨领域的横向比较分析,识别空间问题,发挥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韧性。学术平台学组宜进一步发挥“讲好上海故事的重要阵地”“阅读上海城市的重要平台”“展示上海实践的重要窗口”的作用,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未来也可组织一些思想交流活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工委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

研究和业务一直是规划院中很难平衡的两块工作,市规划院的工作战略意义很大,跳出舒适区进行城市研究是新时期规划院的重要转折。战略前瞻研究学组追求高度,从全球城市维度研究城市问题,是最难的工作。技术应用研究学组追求宽度,跨界交流,是典型的应用型研究,未来继续聚焦双碳和产业链等技术应用内容,对规划院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学术平台学组追求显示度,要又快又好,要能“看得见”,汇总了市规划院各部门、各条线的精彩内容,具有上海特色。最后,孙娟院长指出,规划院较少也很难进行原创性的研究,未来战略前瞻研究是否能提升一个维度,是否需要构建上海特色的全球城市理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重点战略地区

我院长期承担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和张江科学城等国家重点战略地区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根据院业务发展规划,对国家战略地区城市重点建设地区开展常态跟踪,服务支撑决策建议等工作。

跨界与回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陆圆圆

围绕“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3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关键议题,首先,从政策、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跟踪,分析其落实国家战略的基本框架;其次,从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监测,评估示范区成立3年来的发展成效;最后,提出下年度总规实施维护方面的建议设想。

加速度下的临港新片区规划建设思考——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成员孙姗姗

本年度跟踪重点关注新片区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从总体发展情况、规划编制情况、规划实施评估等三方面着手,识别新片区发展的特征与问题。研究认为,新片区在开放新高地、战略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方面,均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第二,以新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开展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城市样板间”的打造。第三,研究重点聚焦规划实施平台,就加速度背景下如何保障规划的实施落地与建设品质,提出了策略建议。

从繁忙走向繁华,建设“双向开放”新地标——虹桥商务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黄倩蓉

20年来,我院持续服务虹桥商务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见证了商务区从繁忙走向繁华,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持续完善。为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实施,本年度虹桥商务区跟踪组开展了分区、分条线的常态化跟踪,深入理解战略使命,研判国内外案例,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搭建“一张图”数据平台,确保《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国土空间中近期规划》的高质量编制,助力商务区建设成为国际国内“双向开放”新地标。

青年友好视角下的张江发展思考——张江科学城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张璐璐

2021年是张江科学城扩区元年,从95220平方公里,张江科学城扩区既是为了拓展创新空间,也是为了吸引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中的重要群体是青年。因此,本年度张江科学城跟踪研究以青年友好为切入点,面向青年群体画像,借鉴特拉维夫以及奥斯汀等青年友好型科创城市经验,从青年人才“想不想来、会不会来、敢不敢来以及愿不愿留”等4个维度出发,总结青年友好的内涵与启示。同时面向张江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总体发展目标,从全球科创策源地、高端产业增长极以及国际都市示范区三个方面,评估张江科学城规划建设情况,并基于青年友好目标导向提出精细化提升策略。

专家点评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王丹

与专设研究平台板块的研究相比,重点战略地区的跟踪报告从点上深入,现状详实、数据全面,整体质量较高。年度跟踪报告的第一年可以对重点战略地区的设立、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但是未来几年要继续突出报告的特点则非常困难。因此,要聚焦重点,突出问题导向。首先,对标地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地区发展目标,是否存在明显差距。其次,对地区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地区的建设速度与发展速度、发展方向与目标导向等是否匹配。最后,对于没有3年行动计划等的重点战略地区,可以构建地区评价指标,细化功能定位,分解战略目标,细化政策举措,进行定量分析,也将成为未来连续年度跟踪的重要对比内容。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工委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

对上海最热点的4处重点战略地区进行跟踪研究是非常创新的做法。4份跟踪报告维度不一、百花齐放,这也与4个重点战略地区本身具有不同特征有关。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3年,是“儿童期”,主要是基于现状进行评估;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是“青年”,发展速度很快;虹桥商务区到现在已经有15年,研究时间超过20年,尽管定位较高,但仍面临商办空置率高、职住关系不平衡等问题;张江科学城自1992年至今也有30年时间,报告从青年友好的视角出发,但是对张江青年的分析不够,期待明年有更多内容。建议4个重点地区形成相对统一的技术逻辑,突出问题导向,就问题环节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此外,可以增加对“人”的研究,报告会更具趣味性和故事性。

总结发言

板块总召集人、市规划院副院长金忠民

上午的交流内容很丰富,专设研究平台的3个学组和4个国家重点战略地区的跟踪研究成果分享非常精彩。

专设研究平台发挥了对业务发展、科研管理、重点项目的指引、转化、支撑三重作用。一是逐步搭建了专项跟踪城市的系统性研究框架,二是分阶段形成具有传递性、解读性、洞察性的学习成果,三是结合重点科研课题开展技术应用,四是初步搭建了具有上海智库特色的学术平台。应按照专家建议,注重对上海自身发展的深刻认识,进一步提升案例研究能力,强化实践路径设计,平台要成为“讲好上海故事”的专业品牌,要强化原创性研究等。

重点战略地区的分享也有3个方面特点,一是注重国家战略落实情况和国际对标,二是加强重点地区的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三是结合近期的建设提出对策建议。希望未来对地区的评估应定性定量结合,提升实际指导价值,突出年度跟踪的重点与问题导向。



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

主持人:总规和区域板块召集人骆悰

院业务发展规划要求本板块作为院总规业务技术统筹和“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的维护主体,以总规技术方法和监测评估为核心,强化重点专项条线建设、培育区域板块,并着眼下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提前夯实技术和人才储备。

构建总规技术方法框架的思考——总规技术方法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黄普

通过《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准则》编制、总规知识库建设等梳理研究,形成总规技术方法的基础框架。提出以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的基础构成要素、空间使用、规划原理为逻辑起点,应对现实规划多尺度交叉、跨层级错位、全过程偏离等挑战,在持续跟踪国内外规划编制动态、规划热点、技术标准、新技术运用等基础上,从空间性、政策性、实施性3大维度搭建总规技术方法框架。空间性维度上,从国土空间构成要素、人地关系、规划要素等三个层面入手;政策性维度上,围绕目标-策略-机制的技术逻辑进一步展开;实施性维度上,考虑前瞻性预测和反馈,强化要素传导、加强公众参与等内容。

精准监测•有效体检——总规监测评估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邹玉

在“上海2035”实施年度监测和定期评估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提出以“精准监测 有效评估”为目标,以“再认识再定位”为出发点,对监测目标定位、监测对象、方法手段、效用形式和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梳理。提出跟踪工作总体上应实现“三个坚持”与“三个关注”,即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对标最高标准、坚持把握学术前沿和关注政策导向、关注国情市情和新趋势、关注热点重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构建与目标、政策紧密关联的指标体系建设为核心,持续把握发展热点与重点,针对人口、用地、产业经济、住房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监测核心问题进行跟踪研判,并就不同重点地区特点和发展要求厘清监测导向和要点。

夯实基础,为人口长期跟踪研究蓄势积能——人口专项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陶英胜

围绕院业务发展五年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对标年度实施方案,重点推进跟踪积累、年度研究和自身建设3方面工作。首先,跟踪国内外人口研究和发展动态,关注人口自身演变规律、全球人口变化趋势及国家战略导向。其次,基于人口发展指标监测,全面分析上海人口总量、结构和布局的新特点与新变化。随后,以院人口数据库建设方向为例,提出在工作组织、技术储备和数据支撑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的措施。最后,紧扣“上海2035”实施和下一轮总规编制,提出学组建设设想和2023年度计划。

产业跟踪的逻辑构建与方法探索——产业专项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王晗昱

围绕产业与空间关系,聚焦产业专项的系统性、政策性和实施性,构建产业学组跟踪框架。聚焦“上海2035”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开放枢纽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四大功能,进行跟踪研究,并对针对性的案例实践和相关前沿理论进行跟踪,支撑规划编制与政策制订。其中,最核心的上海四大功能跟踪,采用总体绩效、活动表现、政策空间供给层层递进的研究思路,旨在构建问题预警、原因剖析、空间施策的跟踪方法。

人居需求视角下的住房规划建设探索——住房专项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张敏清

基于“保民生、提品质”两大目标,研究领域聚焦保障和市场两个体系,研究方向关注住房发展、住房保障和住房政策,从数据平台搭建、国家政策和国际案例跟踪、热点问题研究和规划技术方法等方面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同时,从住房供应时序、职住关系、供需结构、更新改造和制度标准5个方面对全市住房开展监测评估,重点聚焦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关键问题,并针对职住平衡内涵、测度方法以及基于人口结构的住房需求预测方法开展深入研究。

识鉴知行——生态专项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王彬

紧密跟踪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前沿趋势,结合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探索,立足“上海2035”提出的韧性生态之城目标,明确学组发展定位。具体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围绕人民城市、韧性城市、公园城市发展理念,以横向协作、纵向延伸、内外推广、场景应用为组织方式,强化高密度人居环境下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技术支撑能力”为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生态之城的理论研究,创新生态之城的实践路径,丰富生态之城的价值表达,助力理论与实践融合统一、技术方法与规划应用支撑统一、团队建设与个人成长促进统一。

在传统中寻路——公共服务专项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陆圆圆

以团队构建为核心,在夯实传统领域根基、把握前沿趋势的基础上,探寻未来公共服务研究之道。重点围绕“韧性安全、精细多元、智慧开放”,对上海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趋势进行思考。在韧性安全方面,通过复盘上海疫情应急处理,提出应加强多情景预测、开展全市层面专项研究、实施层面预留弹性、提升资源调配与管理智慧化水平等策略。在精细多元方面,提出以更好的人口服务促进人口结构优化,探讨面向精细多元的公共服务框架搭建。在智慧开放方面,基于国家、上海的政策以及各地的实践和理论技术跟踪研判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基于以上梳理,明确未来学组工作定位、研究重点和设想。

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与创新实践——大都市圈研究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杜凤姣

在都市圈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的大背景下,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其次,对都市圈视角下上海城市功能能级进行了评估,为上海市区和郊区各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对都市圈和都市圈空间规划进行统筹思考、整体研究和创新实践。具体围绕都市圈理论、规划编制技术、空间治理模式等3个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形成了“1个基础理论+3项关键技术+1套治理模式”的创新成果。其中,1个基础理论即都市圈研究的基础理论;3项关键技术为都市圈空间范围识别与划定技术、都市圈空间要素解析与组织技术、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1套治理模式则为多元参与、共同协商的都市圈空间治理新模式。

谋定而后动,稳步推进区域学组建设——区域专项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李天华

通过解读国家政策、梳理过往研究基础、厘清与都市圈学组间分工合作关系,确定学组发展目标,即“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广泛影响的区域板块”。同时,以问题导向为破题思路,针对研究的瓶颈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制定学组五年发展计划与近期行动计划。在发展计划的指引下,近期重点开展了一张底图、一个案例库和一系列储备研究等基础性工作,并同步开展长三角区域最新动态的跟踪,为区域学组的长远发展和相关研究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家点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

肯定各学组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形成研究思路的能力,并对各学组进行详细点评,就各学组如何从庞大研究内容中明晰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总规技术方法方面,在本次框架成果基础上可进一步强化重点,关注以空间结构绩效为代表的总规内核,并可拓展到运行、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绩效思考。总规实施监测评估方面,应厘清监测、体检、评估的内涵差异,并把握好战略性和日常性两个研究维度。人口方面,下一阶段应关注动态性、趋势与政策导向判断以及结构性变化,可考虑海外人口变动特征来衡量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属性变化。产业方面,可从产业链角度剖析上海在区域内的关系,并构建完整产业逻辑。住房方面,应以住房供需的空间匹配为重点,关注不同人口类型的住房需求。生态方面,作为全域性问题,应继续探讨如何在城市范畴里深化,具体可考虑向绿地空间、绿地景观、低碳双碳、生态相关的防灾减灾等方面延伸。公共服务系统方面,则应关注层次,分别探究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与高等级公共服务两个层级的供应逻辑、体制及相应空间配套,并对标国际城市探究公共服务的中心性、均好性问题。大都市圈方面,由于其平行主体管理实施的特殊性,应着重关注体制机制构建以及以协同为主的学术研究。区域方面,可通过拓宽研究思路的方式构建学组特色,将视野扩展至全球区域,探究上海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变化,具体可参考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双循环两方面展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

学组总体可加强跨组、跨部门、跨机构的研究,贯通与紧抓上海阶段性发展重点,与上海发展的重大议题紧密结合。

总规技术方法学组,应加强对上海重大议题、前瞻性问题的回应以起到在全国层面的探索引领作用。总规实施监测评估学组,则要强化“人本”、空间两大评价维度。人口学组,可增加宏观维度思考,从全国视角分析超大城市的动态变化特征。产业学组,可以考虑深化宏观、微观两方面功能研究,宏观方面梳理上海四大功能在全国、区域中的作用,微观层面则可关注开发区转型中用地政策的瓶颈。住房学组,应关注构建评价体系,兼顾市场规律与政府作用。生态学组,可在河口海岸地区和高密度人居两方面进行深化研究。公共服务学组,可以从应对老龄化、建立空间使用弹性标准、提高公共服务需求诊断3方面切入。都市圈与区域学组,应重视两者间的关联性,两者作为上海区域的两个层级,都市圈学组,则可在学术、监测等方面深入发力,区域学组,可考虑进一步向长江流域甚至更大腹地拓展。


总结发言

板块总召集人、市规划院副院长金忠民

总规与区域板块的9个学组均已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内容,并基本达成年度目标。一是围绕年度总规工作重点,总规技术方法体系的搭建工作已经初步成型。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结构的梳理、热点与技术标准的跟踪等来建设总规知识库的技术路径是比较清晰的。二是总规实施年度监测对核心问题已经进行研判,后续可以突出“多检合一”与上海特色。三是各专项跟踪工作比较务实,已形成各专项研究基本思路。例如人口学组,强调空间属性并关注人口规模、结构、分布、人口流动方面的趋势;产业学组也挖掘出核心指标、活动表现等跟踪内容;住房学组年度跟踪工作已呈现出一定深度。四是两位专家就厘清概念、加强跨学组与跨机构的交流沟通、提升研究视野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最后,金院长建议要重视底板数据库构建与完善,公共服务与各条线跟踪思考如何加强融合,加强对需求、问题、标准的调研与梳理,进一步分类细化核心问题并形成有创新性的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