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设计”研讨沙龙召开
来源:
2014-12-19 10:13:00
点击:2285
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提升不仅体现城市的形象与魅力,更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更好地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和环境的有关指示要求,由市规划院倡议召开的“上海设计之X世代”系列座谈会之二——“上海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设计”研讨沙龙,12月10日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理想厅召开。
来自上海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创作等领域的知名专家、艺术家和策展人集聚一堂。市规划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赵宝静主持本次研讨沙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汪大伟院长、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院吴庆东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李翔宁副院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李向阳院长、中国美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常务副主任沈烈毅、SOM公司副总监孙乃飞、上海油雕院雕塑组负责人韩子健、上海雕塑邀请展策划人李晓峰、雕塑艺术家余积勇等业界专家,热议如何利用公共艺术设计提升上海城市空间品质。
重视公共艺术,彰显人文关怀和社会福利,与会专家认为,公共艺术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主要途径。汪大伟院长强调以艺术方式解决地方性问题,提出地方重塑。他指出,公共艺术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力,一是彰显城市个性,传承和挖掘城市文脉;二是提升城市品质,彰显人文关怀;三是建设和谐社会,用艺术的方式加强交流、消除隔阂。上海建设具有艺术性的公共空间,除了要满足上述三个基本目的之外,还要通过艺术空间使市民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建立自下而上的运作机制。沈烈毅主任也提出,公共艺术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和开放性。从市民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品要以大众审美为主导。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要以市民需求为主导。韩子健老师认为,公共艺术的首要任务是要促成相遇,通过公共艺术来凝聚人的生活,塑造城市的灵魂。
鼓励多元参与,让艺术为人民服务,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要鼓励多元参与,以保障市民的根本利益。吴庆东院长认为,要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社会参与度,对公共空间的艺术性需求应当是自下而上发起的。余积勇老师认为,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雕塑家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跨界的领域,需要多行业的公众参与。他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百分比”的概念,建议在规划设计和土地出让过程中对公共空间做出一些规定性要求。孙乃飞副总监也认为,资金是运营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保障,建议通过出让运营管理权的方式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成立公共艺术基金会,保障公共空间良好运营。
加强宣传推广,让市民与公众艺术对话,李翔宁院长认为,媒体宣传和艺术教育很重要。建议借助公共媒体的文化专栏普及公共艺术相关知识,同时借鉴西方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做法,针对儿童和大中小学生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李向阳院长提出,要长期组织关于公共艺术的讨论,提高公众对公共艺术的认知,把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李晓峰则通过回顾上海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要加强公众对艺术的认知,使公共空间更加有号召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作为本次“上海设计之X世代”系列座谈会的倡议人,市规划院张玉鑫院长建议,今后在城市规划专家库中应当增设公共艺术专家委员会,让规划师与艺术家有更多的对话和交流。在规划技术领域,希望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围绕公共空间设计提出符合城市发展导向和市民需求的技术指引。他提出,本次研讨沙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更多地组织开放性论坛,突出跨行业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众筹众包。
来自上海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创作等领域的知名专家、艺术家和策展人集聚一堂。市规划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赵宝静主持本次研讨沙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汪大伟院长、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院吴庆东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李翔宁副院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李向阳院长、中国美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常务副主任沈烈毅、SOM公司副总监孙乃飞、上海油雕院雕塑组负责人韩子健、上海雕塑邀请展策划人李晓峰、雕塑艺术家余积勇等业界专家,热议如何利用公共艺术设计提升上海城市空间品质。
重视公共艺术,彰显人文关怀和社会福利,与会专家认为,公共艺术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主要途径。汪大伟院长强调以艺术方式解决地方性问题,提出地方重塑。他指出,公共艺术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力,一是彰显城市个性,传承和挖掘城市文脉;二是提升城市品质,彰显人文关怀;三是建设和谐社会,用艺术的方式加强交流、消除隔阂。上海建设具有艺术性的公共空间,除了要满足上述三个基本目的之外,还要通过艺术空间使市民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建立自下而上的运作机制。沈烈毅主任也提出,公共艺术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和开放性。从市民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品要以大众审美为主导。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要以市民需求为主导。韩子健老师认为,公共艺术的首要任务是要促成相遇,通过公共艺术来凝聚人的生活,塑造城市的灵魂。
鼓励多元参与,让艺术为人民服务,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要鼓励多元参与,以保障市民的根本利益。吴庆东院长认为,要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社会参与度,对公共空间的艺术性需求应当是自下而上发起的。余积勇老师认为,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雕塑家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跨界的领域,需要多行业的公众参与。他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百分比”的概念,建议在规划设计和土地出让过程中对公共空间做出一些规定性要求。孙乃飞副总监也认为,资金是运营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保障,建议通过出让运营管理权的方式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成立公共艺术基金会,保障公共空间良好运营。
加强宣传推广,让市民与公众艺术对话,李翔宁院长认为,媒体宣传和艺术教育很重要。建议借助公共媒体的文化专栏普及公共艺术相关知识,同时借鉴西方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做法,针对儿童和大中小学生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李向阳院长提出,要长期组织关于公共艺术的讨论,提高公众对公共艺术的认知,把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李晓峰则通过回顾上海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要加强公众对艺术的认知,使公共空间更加有号召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作为本次“上海设计之X世代”系列座谈会的倡议人,市规划院张玉鑫院长建议,今后在城市规划专家库中应当增设公共艺术专家委员会,让规划师与艺术家有更多的对话和交流。在规划技术领域,希望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围绕公共空间设计提出符合城市发展导向和市民需求的技术指引。他提出,本次研讨沙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更多地组织开放性论坛,突出跨行业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众筹众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