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下午,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国际大都会的形成——从纽约到上海”悦·读城市公开课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市规划院翻译出版的《纽约市区划手册(2018版)》正式发布为契机,邀请具有全球视野的教授和专家,围绕纽约、上海等国际城市的先进城市规划理念与技术,共同研讨国际大都会规划编制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分院副院长黄倩蓉介绍了《纽约市区划手册》中文译本书籍主要内容。本书在纽约市规划局前总城市设计师涂平子先生的推荐和指导下,由市规划院专业团队翻译完成。区划手册是有关区划法规的核心概念、规范以及公众参与的指引性书籍。区划法规起源于1916年,最早是为了解决建筑高度带来的阴影问题,通过分区制度规范城市功能和建筑形态。1961年,纽约市对区划法进行了重大修订,引入了容积率等概念。此后,区划法不断更新,逐渐加入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健康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等要素。本书内容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规划建设规定,特殊区域的规划管理方式,以及区划修编方式等。
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唐子来从对标城市视角,介绍国际大都会建设经验。纽约区划体系兼顾了自由裁量权和可预测性。区划规则清晰明确,减少了不确定性。同时,区划法规注重本地的特殊性,每个城市区域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特殊目的地”,保证了在普适规则下的本地适应性。纽约区划随着时间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地应对新兴问题,如老龄化、住房兼容性和基础设施老化等。通过引入诸如容积率、容积率转移、奖励性区划等创新性措施,区划法规有效提升了规划的灵活性,也为设计控制提供了更多的激励方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土地利用与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创新中心主任田莉围绕“美国区划的本质、演进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做了演讲。从美国区划的演进历程来看,早期美国区划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城市多样性,随着社会变迁,开始逐步引入更多弹性和创新性的管理手段。区划的本质是发展权与规划权之间的平衡,既保护了地方政府用于公权的税收利益,又维护了私人财产权。其中,美国区划所强调的财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体现在规划的具体性上,经由警察权予以实现。但是,区划法规也会成为特定阶层保护私人利益的工具,如邻避效应和排他性区划等。相较而言,中国城市规划的刚性更多地体现在自上而下、层层传导,如何在管控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是当下的一个挑战。
《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作者、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AICP)罗雨翔从制度和政策视角,介绍纽约城市更新实践案例。纽约城市规划的独特性在于纽约没有传统的“总体规划”,而是通过区划法规对地块用途和开发强度进行调整,同时通过公私合作模式确保了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以多米诺制糖厂改造为例,开发商与政府多轮磋商,达成了容积率的提高和限高调整,实现了旧工业区向综合性商业住宅区的转变。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建设由非营利组织牵头,运营资金依靠地产开发的收益,建立了公共空间和私人投资的良性循环。此外,纽约的综合改善区机制允许区域业主自筹资金,用于街区公共服务的提升。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副馆长郑雅珊、上海科技出版社社长魏晓峰等,还有3家主办单位的代表,以及通过网络在线报名的领导和朋友。
本次“悦·读城市”公开课和新书发布是一个新的起点。深度解读世界城市的经验,有助于我们不断拓展视野、积极行动,为更好地建设“人民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