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Hi!现场丨坚守1.5℃,气候应对和韧性城市建设之策
来源: 2023-06-21 15:07:00 点击:2201

气候变化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甚至威胁?如何让城市更具韧性以应对气候灾害?6月17日,由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SEA-Hi!论坛以“坚守1.5℃,建设韧性城市”为主题,邀请气候、交通、规划、低碳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探讨应对之策。

论坛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任王志高,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朗绿科技首席技术官谢远建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年规划师张翀作为互动嘉宾分享交流。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同济大学教授、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伍江教授、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杨东援教授,市规划资源局领导,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以及媒体和网上报名的观众,出席了本次论坛,SMG东方广播中心秦畅担任主持。

全球系统视角下的城市零碳转型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

气候变化对人类是挑战。2万多位气候领域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变暖最重要的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极剧增加,这与人类第⼀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爆发有密切关系,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足以淹没大部分人的家园。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守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气候变化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荷兰为应对1970s石油危机,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无车周日活动(Car-Free Sunday),逐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有效降低碳排。丹麦哥本哈根以指状紧凑型空间规划、公交引导发展 (TOD)和生物多样性策略(EOD),作为碳中和的重要保障。伦敦政府制定了2050碳中和路线和“预算双轨制”制度,通过碳排放的管理控制来引导产业变革。

气候应对成为当今社会系统转型的重要手段。中国约75% 温室气体来自城市。上海 、深圳等城市已经积极启动碳减排工作,如上海的低碳社区创建指标体系具有示范推广作用。2021年,自然资源部也公布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NBS(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10个案例。


拨开气候危机的迷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

气候变化成为当今科学界最前沿问题,它的影响或达千年之久。过去几年气候灾害频现,而全球变暖会进一步增加极端气候事件概率和影响程度,出现“涝更涝,旱更旱”的现象 。

面对气候变化,依然存在很多混淆视听的观点,给公众的认知蒙上了层层迷雾,其一“气候本来就是变化的,现在的变暖很正常。”实际上,现在全球变暖的速度是过去80万年里正常速度的万倍以上。其二“ 天气本来就是多变的,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无关”,实际上,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已经被气候变化“改造”并大大增加。其三“全球变暖是由太阳活动引起。”实际上太阳的亮度10亿年才增加8%,折合成温度100年才增加0.0000016度。这使全球应对行动滞后于气候变化的速度,需要我们时刻警惕,做出正确判断。

临界点将至,已刻不容缓,希望大家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建设韧性城市。


转角遇到碳:面向气候减缓的国土空间响应策略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任王志高

应对气候变化是⼀个综合性、跨行业 、跨领域的事情。低碳城镇化的六大关键领域 ——人、国土空间、住房&基础设施、工业&服务业、财政&金融、治理体系,需要集成融合,突破条块壁垒。其中,国土空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而最重要的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四大领域都与国土空间密切相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结构性调整减碳格局的机会。

首先要控制好国土空间规模。研究表明,建设用地和碳排放有较大关联,建设用地每增加一倍,碳排放就会增加 1.7 倍,城市应促进内涵式发展,强化用地增长控制。

其次要控制好国土空间结构。从亩产论英雄到关注碳效,引入土地、空间碳生产力评价,倒逼产业结构优化。保障低碳要素的发展空间需求,如可再生能源生产、输送和储存空间,低碳技术落地空间、生态空间等。

最后还要控制国土空间形态,划定增长边界、公共交通导向、混合开发、小街区密路网、增加公共空间等。上海这方面做了诸多实践示范,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等,既改善人的生活,又达成低碳。


居危思危:关注灾害威胁与气候韧性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李晓江

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和灾害越来越突出,我们一定要“居危思危”。

关于灾害威胁与城市安全韧性,提高城市抵御灾害、减少灾损、快速恢复能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城市提升安全韧性需要关注多个方面 ,一是建立长期的适应策略,二是做好应对短期冲击的准备,三是要加强针对性和协同性,此外还要关注公平正义和绿色低碳。

作为规划从业者,应对灾害要从三个层面考量。总体规划层面,编制规划前要对城市安全韧性做综合性评估,用情景法构想城市可能面临的最严峻情况。通过布局优化,从根本上让城市发展带避开地质灾害。还要加强灾害的体系建设,把工程措施和适应性行动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针对性策略。详细规划层面,变革编制方法,完善控详主要指标和管控内容,加强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控制,重视高层住宅的次生灾害、消防安全等。城市更新层面,要注意不同更新类型的差异化策略,提升更新街区与建筑的防灾性能与安全保障。

关于城市韧性与绿色发展,城市绿色发展应制定全生命周期路线图,构建从资源保护和减碳利用,到生产、消费方式,再到降解再利用的全链条路径。同时,中国推进“双碳”战略 ,要以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需求为前提,关注公平和包容。

互动讨论

朗绿科技首席技术官、创始合伙人 谢远建

打造绿色低碳建筑兼具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中国推行“双碳”战略和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健康绿色低碳建筑未来将迎来蓬勃发展。我们研究绿色低碳建筑理念和技术,提升室内环境、湿度、温度、气流、空气等各方面品质,希望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设研究平台技术应用研究学组组长 张翀

2021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着手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课题研究 。由于气候变化应对是⼀项跨学科 、跨领域的议题,复杂程度远超想象。作为规划师,需要全局审视整个气候应对的体系和框架,与城市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运用系统性思维进行考量。同时评估和链接城市规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建构有效的规划应对策略,并在内容、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