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首席记者、主持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多年,2003年至今供职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公司(SMG),以创意总监身份参与东方卫视的改版创立,主持《东方直播室》《头脑风暴》等周播栏目和《梦想改造家》《诗书中华》等季播节目。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鲜明的观点,冷静、独到、犀利的主持风格让他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公共领域占城市面积有多少,这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品质。所以好的城市,一定是近者悦、远者来。
人的尺度,不仅限于人的身高。人们为什么愿意买大房子、住大地方?当了国王希望有更多的土地?因为人有精神上需要抵达的,他所想象的边界。
1 天安门广场的尺度
我姨父曾经是北京市规划建筑院的总建筑师,他参与过天安门广场在1958年到1959年的规划。天安门广场最早规划的是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说,北京是首都,以后要来1000万人,设计得小怎么可以?当时梁思成看着图纸说,这么大的广场,不符合人的尺度。但毛主席认为,为了政治,这样的尺度是合适的。
天安门广场修完以后,比莫斯科红场整整大了9倍。但这么大的广场,我们能干什么?天安门广场曾经成为巨大的政治风潮的中心漩涡,但也是今天阅兵的场所。所以,今天的天安门广场会让我们生出对民族的自豪、对国家的自豪,不禁赞叹“厉害了,我的国!”但这么大的广场,看着很宏伟,走近了却由于它不符合人的尺度,使用很不方便,也不想长时间停留。城市中心区,需要这么大一块地方吗?今天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反思。
2 香港宜居城市的尺度
香港的地铁,我个人认为是全国地铁最应该学习的范本。上海地铁已经666公里了,但问题是接驳实在不方便,需要走好长时间。香港的地铁出站以后会有短驳车、出租车。同时,香港地铁上盖按城市规划规定,必须都要给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这样使得大量的低收入者可以在城市生活,也使得好吃不贵的餐馆可以开到晚上。而我们地铁上盖永远都是修最豪华的酒店、商场,结果令低收入者本来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增加收入的机会丧失了。
在香港,我们可以吃到很好的东西,而且20年前吃什么样,20年后还是什么样,价格也不贵。而上海的古北,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但早上能提供早餐的店却不多。现在,慢慢开始有了,这是上海慢慢向人的尺度靠近的一个好消息。
3 上海城市中心的迁移
今天的上海,为什么没有建在原来的老城厢的位置上?当年英国人最早开埠的时候,他们来老城厢考察,发现老城厢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很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于是他们开始重新选址,选到了今天的外滩。英国人用他们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设,除了建筑之外,建设一切和建筑配套的、适合人的公共设施。大量的人发现租界越来越好,于是从老城厢往租界迁移,新的城市中心区就此形成。人多了以后机会更多,往往带来的是就业机会、商业需求、资金流向,所以租界比老城厢更有活力。
虽然明末清初的时候,闸北区曾经想模仿公共租界的方式,设立类似公共事务的建设机构,做公共设施改造。但由于华界的法律制度、人文环境,依靠商会筹钱方式推行项目,不到10年就无疾而终。今天的上海中心区整个迁移,这只是建设本身的一个迁移吗?里面有很多是建设之外的。香港人口密度这么大,为什么人们还愿意去?因为公共空间领域开发得非常好,可能住的地方非常小,但出去吃喝、会客,都不成问题。公共领域占城市面积有多少,这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品质。所以好的城市,一定是近者悦、远者来。
4 要不断减小人的尺度
今天的互联网,其实就在不断地给人打造符合更大的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人们一定要以最近的方式、最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交流,一旦抬高这个成本,人的交流活力就会减小,创新活力就会减小。一切创新,都在跨界处。
除了城市有空间的公共领域,公司企业也有公共空间。如果老板与员工的办公室永远是分开的,那企业的活力不会高。我去过Facebook、谷歌,所有的办公场所都是打通的,但它更符合90后、00后的生活习惯。
当然除了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领域,也要有空间。一个国家的重大政策,一个城市重大的政策,应该让人们有机会表达意愿,而且这个意愿,应该被决策者听进去,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让人喜欢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