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决策咨询专家组成员等职务。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担任客座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著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城市的记忆——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等。
我们要展望上海的未来,先要了解她的过去;我们要了解上海的躯体,就要了解她的灵魂。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上海的城市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上海为什么被称为“魔都”?最早的出处在哪里?“魔都”繁荣的奥秘又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有一位日本作家来到上海,那时的东京还不好和上海比肩,比如,上海南京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放映的好莱坞电影是和美国同步的。所以,一个东京人如果要看最时髦的好莱坞电影,必须到上海来。这个作家惊艳于上海当时的繁荣,后来写了一本书《魔都上海》。最早的“魔都”,就是这么来的。魔都繁荣的奥秘源于两个根,一个是江南的根,一个是外来的根,民国时期的上海之所以辉煌,是两个根能融合在一起。今天上海拿得出去的,也是能把这两个根融在一起的东西。
“魔都”的过去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东方伦敦”,是远东第一大都市。当时的繁荣,在亚洲没有其他城市能比肩。经过抗战,上海受到了一些摧残,1949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包围,上海成为了一个计划经济大本营。之后60年代,上海被东京超越,70年代被香港超越,80年代,北上北京,南下深圳……上海就是一个“破落的贵族”。1992年,有一个老人巡视江南,最后到了上海,发现如果中国经济要腾飞,首先这个龙头要抬起来,这就是上海。所以最后做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所以从1992年开始,上海就进入了第二次腾飞。
世界上很少有城市能在历史上二度辉煌,而上海就是一个。有个欧洲观察家在总结上海再度辉煌的秘密的时候,得出三条经验:第一,强势政府。在中国各地地方政府里,上海市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应该是首屈一指的。第二,国际资本。90年代,发展最重要的是外来资本,上海一开发,国际上最优质的资本纷纷涌来,世界500强中有一半的亚太总部和中国总部设在上海,这就是国际资本。第三,海派文化。接下来就和大家谈谈海派文化。
魔都上海
风从八方来
上海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全球化,她是一座在全球化中诞生,在全球化中发展的城市。而上海所接纳的外来文化,是四面八方的,融合了多元的中西文化传统。今天很多人都讲,上海这个城市太洋气,你说“洋”,也不奇怪,她就是全球化的产物。那究竟是一些什么文化对上海发生过影响?上海像纽约,如果你到了纽约,不要以为到了美国,纽约不代表美国,纽约是世界主义大都市,而上海也是一个世界主义大都市,她吸纳了全世界各种重要的、不同的文化。
沐恩堂是上海的地标,在人民广场旁边,是基督新教在上海的象征。黄浦区这一带当年是公共租界,也叫英美租界,信仰基督新教。基督新教带来了什么?新教徒的基本文化性格是非常敬业、节俭、讲信用的。那个时候最早和洋人打交道叫“买办”,住在华界,每天要跨过一条河,这个河叫洋泾浜,买办跨过来,在洋人公司上班,晚上再回去。买办带给华人的不只是一口洋泾浜英语,实际上还带给上海人一种新教的企业精神——讲信用、敬业。
沐恩堂:基督新教在上海的象征
徐家汇双顶教堂,大家非常熟悉,它象征着当年另外一块租界,法租界。那块是当时法国人管理的。去过欧洲的人都知道,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区别很大,拉丁民族的文化传统更重休闲、更艺术化。所以在上海人的文化性格里,除了拼命工作以外,还有另外一面,就是注重艺术、情调,注重休闲。在上海,去喝咖啡,进餐馆,不仅菜要好,咖啡要正宗,更重要的是这个餐厅、咖啡馆,要有文化,要有品位,注重一种氛围。我把这看作是上海很多白领周期性验证自己是“文化贵族”的一种方式。
徐家汇教堂:天主教文化在上海
当然,“风从八方来”,除了新教、天主教以外,还有犹太教。犹太教西摩路教会堂位于陕西北路上海教委内部,当时是犹太人的聚集地。十月革命以后,一大批白俄贵族逃亡到上海,发现这个城市不错,就住下来了。然后再教上海人拉小提琴、弹钢琴、画画,还包括我们今天的法国餐、法棍面包,都是当年白俄人传过来的。
犹太教西摩路教会堂
但大家不要觉得上海是完全洋化的城市。这些文化进来要扎根,很重要的一点,要与自身的文化能接上。这个文化,就是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理性,明清以后,江南就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江南人好读书,也比较理性,也有敬业精神,所以和新教文化接上了。二是浪漫,江南多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无论是苏州的评弹还是绍兴的越剧,这种浪漫、注重文化,和拉丁文化接上了。这两种文化结合,就形成了上海文化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越剧梁祝
上海有特别大的能力,把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新天地就是一个典范。外面看来是上海特有的标志性建筑石库门,但是去过新天地的人都知道,里面是西洋式的酒吧、咖啡馆。
上海新天地
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
一是海纳百川。上海的城市文化,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一旦到了上海,就被同化了,成为“海派”。这是上海有容为大的好。但是今天也带来一个弊端,就是上海同化能力太强了,作为同化能力极强的一个城市,文化过于单调,缺乏当年那种多元性。和北京比,现在上海文化过于单调。这是海纳百川带来的优点和缺点。
二是与时俱进。上海人非常注重,要向世界一流看齐。这个目标永远是“世界一流”。1999年在香港,香港人那个时候很焦虑,有香港朋友老是问我,上海什么时候超过香港,我告诉他说,上海目标从来不是香港,是纽约、巴黎、伦敦。这是上海的好,上海今天所有的变化,都和上海要向世界一流看齐有关。但这也带来一个缺点,就是上海老是在变,学别人,但是自身的特色是什么?上海人现在说不清楚了,没了,老是在变。但最伟大的一个城市,应该“变中有其不变”,守得住自己的特色。上海现在已经说不清了。与时俱进,老是变,也带来了缺陷。
三是务实浪漫。上海是务实的,同时也浪漫。但也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浪漫,最后会形成一层浮浅,看上去很美,但是里面真实的东西很少,被掏空了。务实当然好,但是大上海、小市民,过于务实。就像朱镕基做市长的时候批评上海人的,“精明,不高明”。小的地方算得很精,缺乏大气魄。
外滩夜景
所以我想说,上海是很辉煌的,作为上海人,我们也为此骄傲。但是因为她性格中的一些缺陷,我们感到焦虑。我们意识到上海的好,更能看出她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那些不足。所以上海的未来,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越是了解这个城市,我们越能把握这个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