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副所长,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双聘教授,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与风貌保护 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城市更新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实践和教学,长期致力于政 府部门主导的,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过程指导的试点性城市更新项目。代表著作包 括:《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2009),《中国 城市的新天地——瑞安天地项目城市设计理念研究》(2010)和《Shanghai Urban ism at the Medium Sc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武康路的故事。
武康路最近这几年名声非常大,越来越有名气。如果在百度上搜索,会看到很多贴子、故事,当然最多的是关于旅游休闲场所、咖啡美食、特色商品、历史名人故事。但是总的来说是小资情调,是在小资圈和外国人圈子里非常有名。但是今天的故事不是关于小资情调的。
这条路是上海64条最高等级的风貌保护道路之一。2007-2009年被选作试点,进行了保护规划和保护性的整治实施三年行动。这是当时徐汇区针对风貌道路的一个三年行动。这个三年行动,对武康路进入大众视野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我非常幸运,在三年行动中做了总规划师,做了规划,同时也在实施过程中深度参与技术协调工作。三年行动后,武康路和周边的历史街区仍然在进行保护更新工作,我也陆陆续续参加了一些。所以看到了最近这几年不同的力量,包括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和民间的力量,做了很多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变化。
这条路是近代时期法租界西区最早的、也最有特色的道路之一。(从)1919年的上海地图可以看到法租界明确的位置。法租界西区基本相当于今天上海的衡山路——复兴路保护区西面的一大半,主要范围在徐汇区里,有四点几平方公里,这是相当大的,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城市的规模。法租界西区是上海在1910年前后开始到1930年代后期,花了二十几年时间快速城市化建成的一个区域。但是回顾它过去100年的历史,在上海,它从来都是非常重要、质量很高的一个区域。所以上海这个城市,有这样的经验——快速城市化,而且建得很不错。
(关于)20、30年代城市化的过程,我快速给大家看几张历史照片,就可以看到这个城市一点一点形成了这样一个特色(区域)。靠近东面一点的部分,就是淮海路东面,密集度比较高的部分,公共的设施都在这条路上。沿着淮海中路向西推进,然后是衡山路,稍微转一个方向可以直达徐家汇。电车轨道交通最早是在淮海中路上,之后重心慢慢向下转移,转到衡山路上。我们面前看到的这片城市,你很难想象是非常快速城市化造出来的,而且不是一个大开发商拿很大一块地。至今都是老百姓非常愿意去的地方。
(这是)30年代,明显城市边缘的感觉清楚了,但是仍然有非常强烈的城市特点,就是(因为)行道树,一看就是人为的城市化特色,还有非常清晰的沿着人行道的绿化篱笆墙,有非常强的田园特征。再往西靠近武康路出现的早期的房子就是这样,这是在农田上第一次城市化得到的结果。这些建筑有非常强的典型的西式的特点。
很多人问我武康路这个地方的城市空间、街道、建筑的特点。如果谈这条路的特点,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区域的总的特点。武康路这条路跟它周边所有的历史街道总的特点,包括城市空间、建筑、历史人文特征,总的来说都是被这个区域特色所限定。所以这点来说武康路跟周边道路是一致的,所以要理解这条道路,就要理解这个区域。这个区域1940年的时候基本完成,跟今天的航拍图差不多。
我个人的观点,上海解放之前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区域有四个:第一个(是)老城厢。第二个(是)里弄区域。第三个(是)外滩区域。第四个(是)法租界西区。(尽管上海)还有(其他)一些历史文化风貌区,从功能综合和功能本身,自己作为一个完善的结构体系和生活体系,还有它独特的城市空间、建筑的基因来说,这四个是无法替代的,也是可以跟任何国际城市(里的重要区域)相媲美的。
老城厢是传统文化积淀700年的印记。它是上海的城中之城。拥有城中之城的城市,在世界上不多。北京有,巴塞罗那有,我们老城厢相当于巴塞罗那古罗马(时代)老城区的部分,当然很可惜,在十几年过程中就被切成了四块。
里弄区域,在上海近代100多年历史里,全中国近代史上100多年时间里,随着那个时候的城市化和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产生的,成熟的城市型住宅就是里弄。这种区域在功能布局上完全不同,因为这样一种街坊划分模式跟城市公共交通结合,还有步行、没有私家车。(这种)功能布局在传统的城市里,(在)今天的规划方法里都没有,这是作为区域的意义。当然,很可惜上海里弄成区域的已经不多了。
前面两种都是跟上海传统特别有关系的。后面两种,外滩和法租界西区是我们上海最西化或者国际化的区域,跟传统关系不大。
外滩区域的特点——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因为它承载了当时上海、东亚80%以上的金融中心总部,所以当之无愧是整个西方金融机构、金融体系在远东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的经济引擎。也就是说整个远东金融中心里的经济引擎,就在外滩,因为它承载这样的功能,(也)不仅仅是金融功能,当之无愧是当年远东的华尔街。
通常大家看到的形象是外滩外面的形象,但是看一张里面的,这段南京路不是今天河南路以西的南京路,那段是中国特色的,比如外面的店招店牌,这张是西方化的,呈现的城市特点跟当时的伦敦没有大的区别,它的质量、特点、空间上的特质、基因,(与伦敦)非常相似。
法租界西区相比于外滩来说,外滩我们看的形象是三次城市化的结果,造了再重造得到的结果,所以比较早;法租界西区比它晚了60年,但是后发优势非常明显,时间上的差异根本没有影响到它跟外滩的竞争力。它相当于是1900年前后,整个西方国家中上阶层反思他们的城市化,尤其工业化对城市带来的问题,所以探讨了理想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理想的城市生活方式需要的城市模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00年的田园城市理论。这个田园城市理论在西方还没有来得及造,就在远东的经济中心建了,实际就是这样一个理念的实践。
这样一种理念,简单的来说,这些重要的社区,生活工作在这社区里的人,既能很容易享受到城市资源和其他的公共设施,在他的居住环境里,仍然能够体会到田园的自然环境氛围,要两者结合,这是一个很奢侈的想法。但是你看这两张照片就理解了当时人的想法。一个看起来就是把城市、人工、自然结合在一起了,二者兼得的理想。
再向西到了武康路周边,相当大一片地区(的)建筑就得到了这样一个情况。
从文化的角度我来谈一下。这是一张照片,时间应该是1860年代末或者1870年前后,在上海拍的。最早(期)来上海工作的两对法国夫妇家庭聚会,离现在已经有150年了。再看一张1747年的绘画,卢浮宫的藏画,就是当时18世纪欧洲流行的、希望的理想生活场景的再现。画面上有纯粹的古典的西式建筑,代表了人类的文明,然后(是)自然环境,两者要结合,这是最理想的,社会中上阶层追求的一个场景。这就是文化理念的范本。这张照片跟这幅画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放在一起看,就可以看出西方社会的想法在上海实现了。
我们看这些房子。有人看,怎么房子都是竹篱笆围墙?不是因为没有钱,就是因为要体现出田园的特色,甚至有人造了围墙,外面造了石墙,内面再做篱笆。这就是生活情调的需求。
这是今天的武康路,这都是武康路沿线的房子,可以明显体会到这种意图。建筑主要风格比较多的两种,一种是英国乡村别墅式的,一种是西班牙式的。材料上,除了红砖,其他的面层材料最多的两种,一种是水泥拉毛,还有就是小豆石,没有看到大面石材,也不是因为经济原因,就是为了追求这样一种氛围。
举个例子来说。虽然材质本身是便宜的,但是工艺要求很高。
另外室内就完全不一样。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室内,这两个楼梯都是武康路沿线的,房子要修,状态非常不好,但是也可以看出过去多么的精彩。这种建造在今天也是相当的摩登。这个楼梯是武康路393号(的),很小,房子(每层)不到100平米,所以楼梯会做成这样。你仍然可以感觉到它的高贵。
武康路这样一个环境,在上海高楼林立的环境里,能有这样一个地方,不管你熟悉不熟悉,去了都会感觉很好,尤其忙的时候,去一趟非常愉快。
这个区域物理性的质量我们说了很多,但是人文方面怎么样?这个地区是为社会中有特殊需求的或者有相似背景的人规划的,(这个背景)就是文化上的理念。甚至解放以后,这个地区在居住的人上,还有综合功能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我自己总结了一些人文的部分。人文部分决定了这个区域特征根本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东西,那是表象。人文的部分,我总结下来,很多值得关注的。其中变迁这部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在这些时期,都有非常重要的故事。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地区在上海史上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看了这个地区的名人和跟这些名人有关的故事,基本可以看作1900年以后到解放之前中国近代史的简版。
跟大家介绍一下我做三年工作时候的副产品,因为要理解这个地区,所以我写了一本书《上海武康路》,我相信这是学习、理解武康路最好的读本之一。大家可以读它了解更多的信息。
今天的人文怎么样?我很难做评价,但是我可以说,解放以后这个地区功能上得到了很大的强化。今天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员,说一点客观的证据。
在三四个平方公里的范围,还可以找出文化上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区域吗?这个(区域的文化)基因解放以后不仅没有弱化,更强大了,今天仍然在这里。他们(这些机构)不是很张狂的有一个很大的牌挂在那儿,甚至不注意都不知道他们在这里。这就是这个地方的特色。我们把它叫做一个花园住宅地区,但是实际上它的功能是复合的,而且非常强大。
2007年有人要我做这个地区的规划、保护,我看到的武康路就是这样的,还有周边的情况。你可能觉得跟前面有很大的反差。辉煌的部分你可以看得到,在那里,但是表面的拂尘也是非常明显,(这曾是)陈立夫住宅,(这是)比较破败的地方,就在(武康路)路边,历史建筑的入口、弄口、院子口、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小空间,还有以改造立面的方式突出店面的做法、一些小店、一些设施。看了这样的情况,大家应该知道了为什么我们城市说要做一个风貌道路保护规划。就是试图想解决刚才看到的那些不该出现的问题。
一提规划,可能老百姓会想,谁开发?跟地有关,老百姓什么时候拆动迁?其实规划的含义不是这样。我们这个风貌道路保护规划,我们设立风貌道路、做这个规划,就是想清理一下,把面上的问题解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就根本没有能力谈以后深度的城市更新。如果这方面我们走出了一步,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往前走。
所以风貌保护道路(规划要)解决这些问题,看起来不是那么大胆,不是要搞置换、搞动迁这些大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点保护性的整治工作,让社会看到我们已经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开始能做(保护更新)工作了。因为随着上海1991年开始全面的大的建设开发,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这些地区,灰尘积累反而越来越多,虽然没有很大的破坏,但是破败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了。
要做风貌道路保护规划,通常来说1千米长的道路上,又不做什么开发项目,就是要清理,我想一两个月应该做成规划,但是我们跟所有部门——管理部门、专业部门、市区的部门协调,花了一年三个月时间才想明白我们规划到底做什么,下面整治做什么。其实最大的时间是去理解,理解它的过去、还有理解现状。
2007年的3月到7月每个星期我要去三次,(沿路有)多少树,树多大,多少围墙,(墙面上)多少个桩子,哪些有空调,有几个空调,哪些有盘电线,都要了解。
要整治,做点什么动作,既能看出我们改变了,又是合理的?而且是在有限的预算控制下。(整治)做的工作,其实很大程度是看不见的。比如说上下水不通畅的(问题)、还有电线的梳理,把一些没有用的清理,盘在墙上的寄生线下到地下(等等)。
显现的主要做了两件事,很小。我们的历史建筑,武康路100号,下面照片是今天的,旁边的门头是8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做的,因为要防火,很坚固,但是样式都一样。我们想这种是可以做工作的,因为跟里面的建筑没有任何呼应关系。我们就精心选择了10处左右的围墙。历史上每个房子都是不同的建筑师做的,又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所以我们找出了6个比较靠谱的,也愿意奉献的(建筑师),(以)半志愿者的方式做了(设计)。这些围墙做出来,整个路的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包括弄堂口做起来,也做了 竹篱笆围墙,反映出当年的特色。这个房子(的围墙)做了点细节,因为里面的房子有古典的柱式。也做了一些小的清理。虽然现在没有能力拆掉不合理的加建部分,但是还是非常可观。把信箱、门铃都做了整理,对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菜场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当然这不是规划师一个人的贡献,很多部门围绕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工作。对一些小的空间做了处理。
还有一件事,就是沿线的老房子(当时)在修,按以前的办法。(我们)增加了一个环节,给予技术指导,修出来完全不一样。总规划师和其他的建筑师做指导,可以看到前后(的差异),指导过程中跟居民座谈,把老百姓动员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商量中你会得到新的想法,所以把灯也加上了。另外一个地方,也是改变门头。我们想给老百姓加上照明,(居民说)以后我们想做门禁,就要有一个盖子盖住,这个时候我们再改加一个盖子,灯光保留在上面,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当然这些都对今天的面上的改观带来很大的帮助。
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一些公众参与的事情。去了世界小学,给他们“老洋房节”讲课。
2009年冬天,这是(整治)实施时候的武康路。在迎世博前期城市做了很多的美化工作,这个工作得到了一些部门和同行的认同。我认为做得比较谨慎、做的事情小、预算合理,但是必要性很明显,更重要的,老百姓觉得好。
另外更高一步,做(这个)保护规划,是为了城市更新做一个准备,就像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是为了“登月”做准备的。我作为参与其中的一个环节,2009年冬天,我心里觉得,我们做到了,我们完全有信心,还可以向前再走一步。
我整个故事没有讲小资。但是小资确实很“重要”。这个事情之后两三年时间,市场就把它推向了一个明星式的消费休闲场所。大家可以自己做判断,可以看到我们前面讲的和今天的状态(的差别)。
武康路周边,越来越多的方面都在讨论它的更新、保护。很多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产生的,争论不休,有认识上的很大不同。我跟大家分享两点:
第一,发展的定位问题。一个合理的城市,它强大,就是因为工作和居住在里面的人强大,功能强大,生活条件好。我并不反对小资,但是要限定它的范围、比例,让它为社区服务,而不是将来成为社区主导的东西。难度在哪里呢?市场力量非常敏感,市场力量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即使没穿鞋,都会跑。但是我们城市管理在一个系统中操作,一定会慢。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这种情况下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比如是不是该不扫落叶,是不是(帮助)商家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就要在总的定位下分析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要增强社区功能,没有地方,保护区什么都不能动。这一点上,其实20、30年代这个区域已经出现了(发展趋势),30年代(这个区域)已经不是城市边缘了。武康大楼8层,旁边的普遍3层,但是复合功能,因为城市需要,所以要造高,所以下面就要提供一些公共设施,这里有当时非常有名的理发店。还有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早年这个房子红色的部分就是真正的黄兴故居,30年代在后面紧贴着加了一部分,这两栋房子完美结合在一起,而且成为留法学派在中国创立的最重要的留法交流基地——世界社、 世界小学,还有后面的北平研究院的原子能研究所和药学所,都在这里。就是因为功能的需要,所以做了这些工作。还有边角地上,100(多)平米能造出这么有品位的房型。所以我们还是要谨慎地解放思想,做一些事,但是最后利益不要到开发商那里,利益最后到人民那里,就会好。
武康路作为城市更新的一个实验,还是有长期跟踪的意义。这是我今天讲这个故事主要的思路。上海,毫无疑问,将成为最重要的世界城市之一。作为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人来说,我更想说,我们希望他成为人类所造的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他完全有这个可能。
为了这样一个目标,武康路所在的这样一个区域,一定不能降级,要升级,变得更精彩、综合能力更强。为了这个目标,我愿跟大家一起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