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上海,小说家,代表作《迷夜》、《洗牌年代》、《碗》、《繁花》、《火鸟》等。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繁花》,并获得“施耐庵文学奖”、“鲁迅文化奖”和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等。著名导演王家卫将《繁花》改编电影,称这部小说为“上海的《清明上河图》”。
1 外滩改造要多保留历史元素
2014年秋,我在参加黄浦区外滩圆桌会议时提出,外滩经过改造,江堰的栏杆完全是新的,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历史元素保存下来呢?
20世纪70年代,上海人谈恋爱,就在这个著名的情人墙,拥挤不堪,一个男人站在那边,就能听到边上男女说的情话,还有很多人在等位置。如果我是设计师,肯定会保留一段情人墙,保留一段民国时期的堤岸,或者最早外滩源时代的江堰。哪怕它在水线以下,但是退潮时大家可以看到,原来这是100年以前的样子。
10年前南京东路外滩改造,挖出一种铁藜木,这是当时哈同为了提高南京路的地价,把整条马路用这种木头铺设。我们可以考虑在南京东路终点开辟一块地方,用玻璃封存收藏品。旧的面貌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有了旧影子,这地方就变成历史的焦点。
南京东路上的一战和平纪念碑被日本人拆掉后,再也没有恢复。很多资料表明,一战时,中国派遣了14万华人参加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军队。法国最近几年,包括原外交部长李肇星,都去那边祭奠华人军团。所以这个纪念碑应该恢复起来,因为有新的意义在,而且还可看到当年外滩非常热闹的场景。
外滩的改造当然功不可没,但在表现历史特征、保护普通的旧痕迹方面,做得太“干脆”了。
2 有轨电车应融入城市文化根脉
现在南京东路上所谓的“有轨电车”,都是儿童乐园式的,实在是惨不忍睹。这会给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的朋友留下强烈的印象,觉得上海一直就是这样的,实际上并不是。在我的童年,上海有一种有轨电车,但是现在没有了。
现在我们的有轨电车被放到张江,据说每年要亏几千万,松江也好像准备开工。是因为这些地方人少,所以要放有轨电车吗?香港人口那么密集,有轨电车至今没有出什么事。大连也有有轨电车,旧的、新的,都保存得很好。
在南京东路旧风貌日益流失的情况下,我建议用上海标准的有轨电车来取代这种儿童电车。这会留下一种遗韵,或与城市的文化根脉融为一体,非常和谐,非常热闹,让人联想到上海的过去。
3 要设计“只有上海才有”的房子
十六铺是杨浦区原格兰路的巡捕房。也有些房子,像周星弛的电影九龙城寨一样,我有个青年时代的朋友住在十六铺,他们家的煤炉就是放在边上的,杨浦现在把这个房子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但是十六铺都被拆完了,历史感、丰富性,完全没有了。
一个马路的十字路口,只要有一个旧房子在,它的味道就存在,这是非常重要的小坐标。但这样的房子,现在都被拆了。原来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地块,本地房子、独立洋房都挤在一起,像花园一样,这是城市发展时自然组织起来的,其丰富性是非常珍贵的。然而后来搞开发,全被拆掉了。淮海路、陕西路好容易保存了一栋二三十年代店铺的旧房子,但在一夜间就被拆了。
我的朋友裘小龙是一个用英文写作的作家。他有很多欧美的小说粉丝,他把他们带到自己居住的上海弄堂,老外们在这里合影留念。这就是上海弄堂的魅力。
当年我们的设计师创造了石库门,包括旧式里弄、新式弄堂,这种建筑是全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居民小区,和全国都一样。如果我是设计师,我肯定要设计一种“只有上海才有”的房子,就像老弄堂一样。
4 拆迁与改造应注重历史沿革
恒丰路桥,原来的两条石门路不是串通的,中间有吴江路,这个地方特别热闹、特别复杂。老石门路这里有个非常好的银行,是一个拐角。后来的规划把整个大中里拆了,让恒丰路直通石门路。南京路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就被毁掉了。
五岭路桥被改造成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没有任何出处,而巴黎的桥这么做是有历史沿革的。还有长寿路边上的宝成桥,本来有着20世纪50年代的强烈特征,到2010年却变成一个“四不像”,历史全被抹去。
最荒诞的就是整条武夷路,把两边的墙壁做成这样。我们过去搞“大跃进”时,做了很多壁画宣传,但现在完全没必要这样做。
5 地铁设计应多些人文关怀
我们的地铁新规划设计草率,缺乏人文关怀。
在新村路站,这是中间封闭的岚皋路立交桥,开着一个双向的自动电梯,成天没有人。从地铁出来的人,要么走到外面,后面是交通路,封闭的铁路。这说明设计人员根本就是草率的,大笔一挥。为什么不在绿地的对面造一个入口?
还有地铁2号线换7号线中间的通道,柱子都是横过来的,外面还放这么大的广告,人怎么走呢?如果这是一个人流通道,应该做成像河流一样的没有棱角,柱子应该再侧过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