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 上海田子坊:旧城更新的别样故事
2016-01-16

长期致力于西方社会学研究和上海城市研究。城市研究著述涉及旧城更新、社会空间、人文空间等。

观看视频

1458614393720868.jpg

开发前,田子坊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石库门里弄。2004年以后,田子坊开始“闹猛”起来。旧里繁华,这个意义不同寻常。2015年国庆节,田子坊居然有一块电子屏监测人流,每天客流像潮流一般,还有武警战士、公安民警在弄堂口站岗,火到了这个程度。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我们把主流模式与田子坊对比一下,就能体会到田子坊好在哪里,或有什么重要价值。

 

1  城市改造的主流模式

1980年, 85%以上的上海人住在石库门里,人口拥挤,设施不好,大部分人希望逃离。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动迁,在某种意义上顺应了这个社会需求。一片片街区消失了,一片片高楼起来了,产生了上海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建设的辉煌项目。

新天地是在旧式里弄做成的一个作品,保留了上海城市最具特色的建筑的外壳——石库门的立面,上面有历史信息。通过新天地的改造,上海人大吃一惊,石库门原来那么好看!原来认为只有土地值钱,现在知道土地上的建筑和历史空间也是值钱的。新天地是卢湾区政府跟开发商合作的,以开发商为主,做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城市旧改项目,变成上海非常高档的商业综合性社区。

思南公馆也在旧街区,是一栋栋小洋房。这次改造把一个居住区域也变成了一个文化、时尚、商业、消费的区域。思南公馆的操作者是卢湾区原来的永业集团,是个国有企业。

这两个案例里都有一个很强大的开发商,后面都有政府的支持或者政府背景,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主流模式。

1458614463852975.jpg


2  不能割舍的石库门情结

上海人有一个不能割舍的情结,就是石库门的弄堂情结。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的确有这个情结。我从小就爬在弄堂地上打弹子。大家坐下来就可以聊天,夏天经常坐在弄堂里剥毛豆、看报纸、“噶三湖”。打牌时,有人问隔壁要一杯啤酒,马上就倒给他了。上海市民的情绪、性格、优点弱点,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上海人这样一种弄堂情结,不是简单的怀旧,里面有交往,有社会资本。我们就在那儿成长起来,认识我们的朋友,跟同学一起上下学。

锅具修理工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坏了就扔掉。原来上海人家里包了馄钝,要送给邻居送,今天也已送不出去了,因为我们都有防盗门、猫眼。我们的生活空间经过改善,变得很安静、很大,但却一点都不“闹猛”,跟人没有交往了。接下去,旧区都将陆续消失。我现在关心的是,我们能不能保留原有的这种空间架构,经过复兴,仍然很热闹?

1458614593908573.jpg

1458614668865110.jpg

3  别样的田子坊离不开他们

泰康路北面叫田子坊,南面是日月光。泰康路的更新,跟主流模式不一样在哪里?上海现在的土地已经零增长,既要改造旧区,又要延续历史,也许田子坊能给我们现在的存量改造提供一些启发。

田子坊的弄堂文化有三处不一样的地方:没有国家投资,没有土地开发,也没有居民动迁。政府、学者、居民、创业者、艺术家在一个普通社区里做成了一个世界级的新改造项目。这是渐进式的、保护式的旧区复兴和改造,既保留老上海的味道,又焕发新的活力。

一是艺术家。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不好,要拆掉,艺术家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陈逸飞到田子坊做空间开发,开创了上海文创产业。二是创业者。他们在田子坊租了居民的房子,“螺蛳壳里做道场”,把一个普通的旧式里弄做出了大生意。三是原住民。带头把房子租出去的是周心良先生。他是田子坊故事里的传奇人物,参与了城市复兴的过程。四是学者。2004年阮仪三、厉无畏、陈燮君等一批学者发现了田子坊,觉得“灵的灵的”。黄永玉命名了田子坊,阮仪三说田子坊保留了上海最多形式的建筑,是一个历史风貌保护旧区。厉无畏认为田子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创意产业。五是领导。打浦桥街道的一个位主政者跟他的团队发现、尊重和保护了民间的创意、创业,把原有的规划改变终止,让田子坊继续实验下去。 

1458614712311464.jpg

4  不要让田子坊成为孤案

田子坊成功以后,很多改造都想学田子坊,我觉得难。因为田子坊是机缘巧合、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但是田子坊不应该成为孤案,存量改革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教益。田子坊的社会自发性和创造性,居民参与带来的政治、社会上的好处,这些能不能激发我们反思城市主导开发模式的得与失,软化原来的唯GDP立场?

一个普通的旧里,现在变得这么活跃,这么吸引人!田子坊里还有居民,仍然是一个混合的社区。我们现在有城市更新,但是缺少社区复兴。我们的旧区既能得到保护,还能闹猛,可能田子坊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14586150861213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