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伟 “地方重塑”—公共艺术的价值
2015-10-17

汪大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院长。主要从事数码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市第七届文化艺术联合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地铁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艺术设计展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观看视频

今天一来,看这个安排,中国的习惯是领导最后讲话,领导讲完我怎么讲呢?但是听孙区长讲完以后,看到孙区长对艺术家这么理解,这么理解专业人的心情,我为胡项城能碰到这么好的业主感到庆幸,不但没把他当成骗子,而且发挥他的作用。朱家角改造的成功和我们有这样好的业主有关。我们上海要是有这么多好的业主,我们上海还会发展得更好。

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公共艺术”。大家一提到“公共艺术”,脑子里马上就想到城市雕塑、城市壁画,确实是这样。历朝历代,盛世写史。历朝历代都在最兴旺的时候把辉煌历史用艺术形式凝固在公共空间,供后人瞻仰、纪念。二次大战以后,我们公共艺术纪念性的雕塑愈加多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之所以今天有这样好的生活环境,不要忘怀先烈为我们付出的心血,所以立碑是为了瞻仰、纪念他们,公共艺术就是激励人的一种艺术。

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化在发展,公共艺术走进了生活、公共空间,走进了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我们会发现,城市建设特别快。但是发现环境中有不尽如意的地方,领导第一个就想到找两个艺术家来,美化一下。美化完以后的结果,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图上所示的。70、80年代的垃圾桶,功能性很强,说找艺术家美化一下,艺术家也有想象力,绿化里放个熊猫、放个企鹅,但是人们把垃圾都往熊猫嘴里塞,得到的结果,和原来的初衷完全相反。

所以我们讲,公共艺术不仅是环境装饰,我提的是“地方重塑”,这才是公共艺术的真正价值。我们讲“地方”,地方实际是公共空间的一种人文称谓。它区别于私人空间,也区别于自然空间,它是具有人文意韵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里,可以划分三个层级:一个,就是物理空间,第二个,是行为空间,第三个,是社会空间。在这三个维度的空间里,我们现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种种问题。物理空间中,城市污染、脏乱差、包括一味强调管理而忽略了人本。行为空间里,特别是社区,人们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感情淡漠,在社会空间中由于社会转型、产业升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出了“重塑”。

地方的重塑,这个重塑和塑造不一样。塑造是从无到有,重塑是因为有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改造。地方重塑,实际昭示的是地方精神的重塑,还有重塑的方式,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一种方式。最终我们看重塑的影响力有多大,是公共艺术的考核指标。所以要用重塑的方法解决公共空间这类问题。

接下来我分享一系列的案例。第一个就是纽约步道。一段废弃的高架铁路,是工业化留给我们的城市垃圾,但是经过艺术改造,变成了空中行人步道和公共娱乐休闲场地。第二个是圣保罗的一个贫民窟。艺术家到了那边以后,和那边的孩子、居民共同把整个街区用色彩做了粉刷,一改那种秽污之气。把“爱情”、“坚守”、“希望”这样带有人们期许着的名词刻划在街道中心,这也是一种很难创造、在具有三维透视空间中刻划出正视的字。它反映出居民们不因环境简陋而消沉,积极向上的精神。第三个是伦敦的泰晤士河,照片上阳光明媚。但是在伦敦,特别是在冬天去的时候,灰灰的、黑黑的,很沉闷,所以艺术家用七彩的沙子把河铺起来,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一种七彩的生活,孩子、家人在那,完全改变了这样一个空间,用这个色彩改变了他们的感受。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效应。第四个案例,启德河绿色走廊。这是一位从小长在启德河边上长大的设计师主导的作品。由于城市污染,政府准备用水泥墙把它隔离封闭起来,但他坚决反对,到启德河和当地的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绿色宣传,让学生们参与,同时制作绿色作品,把自己的美好希望用艺术方式进行展示。这样引发了政府的关注,也引发了基金会对这里的关注。后来通过艺术家唤醒了很多民众,把专业人士引进到这,一直坚持干了7年。现在这条河变清、变绿。今年获得了“国际公共艺术奖特别奖”。我问他,什么动力让你坚持7年做这件事情?他说,我要找回我儿时的回忆。

这是台湾高雄的美丽岛,用艺术的方式把这个车站打造成一个地方的标志。

行为空间中,我们经常遇到邻里不和、人情淡漠。在荷兰有一个案例,在一个居民小区有各种民族信仰,宗教不同人们居住在一起但是他们老死不相往来,艺术家就把一块空地划成一块块小方地,分给每家每户,让每家种菜,让大家把自己民族最有意思的菜种在这里,种的过程中大家交流沟通;收获的时候弄了一个大的厨房,各显身手,剩下的菜果做成罐头,当礼物分送给大家。当信仰不可弥合的时候,回到土地、回到最原始的生存状态的时候,他们就有共同的语言。

这是委内瑞拉一个艺术家在一块社区废弃的停车场,每家每户都住在公寓的一个小盒子里。他创造一个空间,希望人们走出自己的小盒子,在这里找到共同的语言。他的文化中心可以供人们在这里找到自我并相互沟通的渠道。

这个项目非常有意思,是美国一个艺术家在一栋房子将要拆的时候,他说把房子留下,四边用黑板围留起来,并写道“我死之前,最想做的一件事”。小区的人都被感动了,每个人都写了一句,引发了居民们的心灵碰撞,一块小黑板成了小区的一种默默无闻的沟通、交流渠道。

这是中东沙加,犹太人和中东人混居的一个场所,在中间画了一个足球场。因为这个足球场,大家来游戏,也放弃了民族争分。公共艺术的好坏不是用钱来衡量的,而关键是要抓住人们的心理,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用的是智慧。

作为社会空间这一块,我们现在处于产业转型、社会转型,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这里有一个项目,也是上大美院在浙江山里村做的一个项目。200来户人家,剩下的就是老人、孩子。年轻人都进城了,空心化了。我们去了以后与村民商量,改变一下种植物,种两季植物,春天种油菜花,秋天种葵花。漫山遍野的花开季节带给人兴奋,吸引了很多城里人去。这个过程中,拉动了当地的消费,增强了城乡交流。比如城里的孩子去,把玩具带去,换取当地孩子的农村的玩具,做一些慈善商店,我们还开发了一些儿时的游戏,去的人在那儿获得自己儿时的记忆。用大地艺术转变了乡村的生产方式。

这是四川美院校区建设,获得了国际“第一届公共艺术奖”。城市建设过程中整个校区没有改变地形和道路,就只是把教室建在乡村里,把农民变成了职工,把农植物变成了校园的绿化、植物。这个过程中,农民生活随之也改善了。现在有很多院校建在郊区,把河填了,把农田变成了水泥路,建好校园还花很多钱让学生去农村体验生活。而川美的校园建设这些农村资源变成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写生都在身边。这是一个用智慧解决城乡建设中农民土地流失,进城打工增加城市压力难题的案例。

这是卢旺达一个部落,引人深思的一个项目。因为部落冲突,这个部落死了1万多人,。美国艺术家,也就是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叶蕾蕾,带着助手到那一呆就是8年。到那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请部落的人,大家动手做一个纪念园,大家构思,用自己的创作来分解和寄托一种悲痛哀思,并用自己的双手建成一个纪念馆。还用了艺术心理治疗,艺术教育帮助孩子,他们的行动带动了很多非营利组织,主动地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现在成为一个非常繁荣被世界关注的部落。

这是2009年我们在曹杨新村做的一个为时一年的公益活动。世博会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做的这个项目叫“艺术,让生活更美好”。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很多人说,你来做什么,这么费力气?一人发一张购物卡,你也好回去了。但是我们在那坚持了一年,当年的曹杨新村如同今天的滨江,能住进去的都是当年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都是标兵,是风流人物。但我们到那以后,确实感觉到没有生机,年轻人不在了,大量的外来户住进去,这些老人讲起他们的历史滔滔不绝。特别讲到当年毛主席去那的时候,天特别冷,主席走的时候说,每户发200斤煤球,这个老人93岁了,还记得这个细节,问他的时候,讲到这个历史,他一改那种颓废之态,非常自豪、兴奋。这个过程中我们挖掘了他们的儿歌、游戏,把晾衣杆漆成一个七彩棒,把自己的被单、压箱底的被单晾出来。这个策展人是一个加拿大艺术家,他到中国来看,说你们中国人怎么能把被单晾在公共场合,这是私密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他马上就说,希望居民们把最想讲的一句话写在被单上,我知道他想听的是什么。但是挂出来的,五讲四美、美好生活等等。他很生气地跟我说,汪院长,你背后做了很多动作!我也很生气,我说,我可以告诉你,你不要带我的翻译,自己选个翻译自己去采访。他真去采访了,问所有的居民,居民说我也想有大房子,我也想有一百万的钱,这个不能在外面说,这个是我们自己家里说的。在公共场合就应该说“五讲四美、美好生活”,这对西方艺术家就是文化的教育,这样的“公共”概念,我们居民是有多深的理解!

地方精神的重塑,是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因地制宜的重塑方式,是公共艺术的方法论。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艺术家不是救世主,不是“给予”地方,“给予”大众,而应该用艺术家的艺术方式去激发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并教会他们用艺术的语言、方式,表述自己的这种需求,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并得到广泛的认同。这就是我们的公共艺术应该做的。而影响力的重塑和影响力的大小是公共艺术的重要评价指标。

最后,我希望能通过这个讲座,大家得到一个结论,公共艺术不是城市的装饰,公共艺术是以艺术的语言、方式去解决公共问题的艺术;而地方重塑,是公共艺术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