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总策划师,上海博物馆原馆长。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我们的城市不能没有厚度、长度、只有高度,不能只是鼓励我们的下一代和城市一起长高;大家应该吆喝一声,不要长得太高了!
城市是有历史长度的,空间周旋首先是历史的空间、长度的周旋。城市就像树枝,要有八面触风;至少除了左右生长,还应该有纵横舒展。我们曾经有弄堂、石库门;又如北京东路、圆明园路紧挨着宁波路、天津路,那个周旋空间太漂亮了。今天我们的城市到底应该怎么发展,这里从3个方面展开这个命题。
1 城市要有历史空间的周旋
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远的可以讲到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的崧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3700年前的马桥文化,还有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元代水闸遗址,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4+1+1”结构。
比如1865年李鸿章在黄浦江畔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实际是一种历史空间的打造。李鸿章和民族工业的关系是难以割舍的,他对“老江南”的智慧成长确实起了作用。中国第一炉钢就是老江南炼出来的。早在1918年,老江南就能制造4艘万吨级的、在美国军队服现役的军舰。中国的第一架水上飞机也是从老江南飞出来的。老江南还有颇具规模、水平先进的翻译馆,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是不得了的功臣。
近现代的几何学是利玛窦传到上海,由徐光启翻译的。如果徐光启没有直角、锐角、钝角的翻译,今天就不是这样念了。如今的上海在城市精神方面宣传得太少,尤其是科学精神。
杨树浦水电煤发电厂有距今八九十年前的旧的发电机组,美国人曾经想买下来,当然我们不会卖。杨树浦电厂现已退出现役,很快会变成工业博物馆。
西藏路桥上的两个大煤气包,由于在80年代城市改造过程中抢救不及时,现在已荡然无存。好在上海更早的3个煤气包已被杨浦区和文管委联合保护下来。
这些足以证明,上海这个空间在苏州河河畔、黄浦江江畔有很多的历史生长点。如果在城市规划、新一轮改造中把这些涵盖起来,这座城市就很有长度。
2 城市要有纵深感
上海这座城市很有纵深感。如果世界要评选包含了风格迥异的各国风情建筑的城市,毫无争议首推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的一条里弄里就拥有各式各样的外国建筑,所以上海真是拥有一笔很大的历史文化财富。上海对于老建筑的保护力度,不输给世界任何一座城市。
上海的图书馆、博物馆从老馆搬到新馆,是顺应城市发展潮流的没有错,但是建了新馆不搬老馆,这座城市的一种空间厚度就在慢慢变薄。
上海民族工业发展有200年历史。外滩的起步与租界的兴起有直接联系。上海工业发展跟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抵港以后货物要存储,所以沿着苏州河东段的仓储业就大力发展起来。
在城市现代转型过程中,上海具有这样4个理念:历史文化名城、水系城市、工业文明城市、国际大都市。因此,上海这个城市的空间纵深感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取代的,是立体地、全方位地、多元地进行舒展,渗透到城市的血脉中、经络中、弄堂中、思想中。上海之所好玩、有纵深感、有厚度,其实是与这四大城市发展背景紧密相连的。
3 城市空间要有人文情怀
我和女儿花了3年的时间专门画上海,最近还在办海上艺术馆。我们从几百幅油画作品中精选了167幅,由于场地有限,只展出70幅,给大家展示一下上海城市空间的人文情怀和色彩。
凡是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人,看到弄堂、石库门的空间结构,会想起很多终身难忘的往事。我在北京路、圆明园路住了50多年,看到这些熟悉的环境,真的很想哭。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住在这些弄堂里,指甲红的这种房子走过千百遍;夏天打着赤脚、穿着短裤在弄堂里乘凉,睡在洗衣服的擦板上;还在苏州河、黄浦江那边玩。上海人就是在这种空间中周旋的。
城市不能没有色彩。但今天我们细细想,与50年代、60年代初的城市色彩相比,现在真的自叹不如。那时候城市很有色彩,特别是余晖将要褪去的时候,弄堂的色彩就会变成城市的一种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