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7
SEA-Hi!现场 | 江南水乡,粉墙黛瓦,这是我们的乡愁,也是上海乡村的底色
12月21日,2019年第4季(总第十九期)SEA-Hi!论坛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举行。本期SEA-Hi!论坛以“拾起上海的江南灵光”为主题,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王海松、美食专栏作家“老波头”,以及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与我们一起探讨上海乡村的江南意趣。
论坛现场还布置了“上海乡村传统建筑元素展”,展示了上海市郊九区的各类建筑元素以及大量珍贵照片,希望上海乡村的底色能留在更多人的心间。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1月20日。
本期金句
水乡是华夏文明数千年来修行的一个善果,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宜居概念,更是古典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典藏了数千年文明发展的重大信息。
——水乡在何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
乡村不只是照传统的形和意去做,也要用最好的理念、最智慧的逻辑建造乡村,而建造乡村最好的方式,就是建造丰富多彩的不一样的未来的乡村。
——乡村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
海派菜是在上海开埠以来的漫长历史中,经过文化的碰撞、时间的考验,慢慢沉淀下来的产物。
——上海本土菜的代表“老八样”
沪上著名美食专栏作家老波头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农村就要像农村,江南水乡,粉墙黛瓦,枕水而居,村口大树,小桥流水,这就是乡愁。这也是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王海松
精彩演讲
胡晓明
水乡是城市的修复所,是现代文明的退守处,是生态环境的宜居与自然共生的最后屏障。“水乡就像上海最后一缕江南秀发,要像爱一个人一样去爱水乡。”
王海松
画有底色,城市、乡村其实也有底色。上海乡村的底色是水乡形态和4个文化圈。如果对这个底色有所了解,对今后上海的乡村建设也会有所裨益。
老波头
上海菜也被称为海派菜,其登峰造极之作——扣三丝的诞生,不仅是刀工技巧的磨练,更代表着一种心境,怀旧的感情会帮助我们找回那记忆中的味道。
卓刚峰
伴随着乡村振兴,我们该怎么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乡土建筑?每个时代的乡村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
后续报道以及更多详情
请继续关注“喜欢上海为你SEAHi”微信公众号~
SEA-Hi!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自2015年6月启幕以来,已吸引了一批关心上海城市发展的设计师、作家、摄影师、艺术家,甚至政府公务员、跑步爱好者,前来分享经验、共享智慧。这里为每一位爱上海的达人提供一个思想创新与智慧绽放的空间,让每一滴城市的人文情愫在论坛上激扬成思想的浪花,汇集成奔流的海洋。只要你有创新性的观点,都可以站上论坛,与公众分享自己的灵感与创意。
微信ID:喜欢上海为你SEAHi
欢迎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一篇:论坛报名 | 拾起上海的江南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