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众智,共议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历史风貌保护与发展
来源: 2023-11-21 11:28:00 点击:4409

近日,根据“上海2035”总规实施评估及动态维护方案推进计划,“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暨“上海2035”总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实施评估及动态维护方案)及《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技术指南》”专家咨询会成功举办。会议由市规划资源局风貌处牵头组织召开,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处、乡村处、市文旅局、市房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市规划院、同济规划院、同济大学、中规院上海分院、华建历保院、中建科上海中森等参编单位共同参加。

本次会议由市规划院名城研究中心代表联合编制团队汇报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动态维护方案(以下简称“名城规划”)和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更新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清华大学教授吕舟、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熊月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俊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曹永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柴培根等专家就研究成果进行点评。

下一步市规划资源局将牵头组织联合编制团队,抓紧推进形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核心工作成果,紧密衔接“上海2035”总规实施评估及动态维护方案推进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郑时龄

郑院士肯定了此次名城规划的全面性,并从代表上海的三大文化角度出发提出个人观点。他认为需要明确三大文化的定义,扩充文化内涵,将代表上海的各类特色文化都囊括进去。针对技术指南,他提出贯彻分级分类原则,以协调保护与更新的问题。尤其对不同类型的风貌保护街坊,应采取分级分类的方式明确建筑保护更新干预程度、技术标准和管控底线。最后,他认为需要在规划管控体系上遵循原有的框架扩充既有的内容,统一专有名词的表达,不宜新增新的空间划分单元以加重规划管控的压力。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周  俭

周教授总体上肯定了此次多方“开放编制规划”的团队合作模式。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进一步思考名城规划在新时代的定位,明确总体编制目标,逐级整合完善名城规划的体系、内容和编制深度。第二,中心城的历史城区局部范围可再研究,郊区城镇的历史镇区是纳入历史城区范围可再探讨。第三,技术指南的作用应进一步明确,厘清技术指南与名城规划和既有的风貌区保护规划、风貌保护街坊相关控规等法定规划的衔接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张广汉

张总就成果完善提出三方面观点: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肯定了历史城区划定的必要性,认为还需加深历史城区尺度和格局方面的研究。二是不同地段采用分级分类的更新方式。历史文化风貌区应采用遗产保护为主的方式,历史城区其他地区应采取城市设计引导的方式对传统建筑外观、沿街立面、建筑周边环境等提出相应协调要求。三是上海历史保护规划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价值展示体系、空间传承体系、保护方法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四个方面。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文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协调委员会联合主席 吕  舟

吕教授肯定了名城规划的体系构建和价值定位,建议进一步明确上海对国家的核心价值,建议“讲好上海故事”,在囊括文化资源基础上优化空间的文化阐释,综合物质空间和历史故事,凝练出下一层级的文化线索,“以点扩局,以线串联”,更完整地表达上海的文化价值。最后,他从政策机制上建议完善机制,创造平台收集规整数据、提升信息互联、加强公众参与、强化部门合力。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 熊月之

熊院长认为技术指南全面系统、有新意,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名城规划提出建议。一是江南文化方面,要突出上海有别于其他江南地区城镇的特色,加强冈身的文化价值挖掘,突出“江河湖海路”对上海的重要影响作用,关注海洋文化的影响力,突出铁路的综合价值。二是海派文化方面,突出上海作为连接世界前沿的重要地位,加强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挖掘。三是红色文化方面,建议加强国际友人对共产党事业支持的要素挖掘。最后,他建议加强历史建筑的政策支撑和保障机制。

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张俊杰

张总认为此次规划将风貌保护和上海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从大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的角度,针对问题导向,系统构建了体系、深度挖掘了文脉。他强调技术指南应从“聚焦中观层次,强调动态更新”两个方向深化。在中观层面通过城市设计引导和技术统筹,加强技术指南的实操性。在动态更新维度挖掘上海的文化浓度、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彰显上海文化软实力,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最后,他建议文化基因围绕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提炼概括,并在规划层面稳定包含历史事件、物质载体、人文轶事在内的文化要素,形成后续实施方案的有效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曹永康

曹院长肯定了此次名城规划体系架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认为在整体上对保护和更新做了创新性探讨,并对名城规划提出三个观点。一是在文化特色方面,需要加强提炼上海的原生文化;二是在空间体系方面,应加大对传统村落的重视;三是在指标监测方面,需要增加对要素的监测加强管控力度。他对技术指南也提出了四点完善建议。一是机制上要增加社会第三方力量参与合作机制;二是增加风貌区价值特色的差异化分析与定义;三是完善保护与更新工作所需的技术手段、标准,对节能、舒适性、修复材料进行专章论述;四是明确“保留改造”、“更新改建”措施针对的建筑类型。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一合中心主持建筑师 柴培根

柴总从城市总体认知上,认为要将共享共治共建的上海市民性特色融入此次的名城规划,将当代生活和风貌保护真正结合起来。在名城规划编制中注重管控和更新的多样性,强调用“动态”的维护机制管理城市的动态演进和更新。他建议从体系构建和分级分类原则上完善研究成果。在体系构建上,兼顾分区划分的系统性和城市多样性,彰显城市的综合复合魅力。类型划分上,通过城市历史信息梳理和研究,提炼“经久性元素”或传统建筑语汇,融入历史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