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SEA-Hi聚焦城市规划:从上海生煎包的口味体会城市变迁
来源: 2015-06-12 10:43:00 点击:1367

澎湃新闻记者 李继成

2015-06-11 18:08 来自 浦江头条

2015年6月10日,上海设计中心,首届SEA-HI论坛现场。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杨博
       “很长时间以来,城市空间规划是自上而下的。”在6月10举行的首届“SEA—Hi!”城市规划论坛上,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彭震伟表示,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有更多的自下而上的途径和方式,让规划者了解城市的真实需求,了解市民需要何种城市空间。
       基于万众创新理念建立的大众论坛,“SEA-Hi!”这个名称就包含了论坛空间、娱乐、艺术,也包含了上海和创新的英文缩写。上海市规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规划并不是仅仅由规划师参与,而是要倾听各界的声音,要分享各个领域的观点和实践体会。在论坛上,来自不同行业的7位嘉宾,从上海传统小吃,到道路交通、社区建设、城市记忆、空间布局等不同角度,畅谈自身的感受,共同探讨城市规划与发展。
作家:用规划的力量保留历史和传统
       著名作家陈丹燕认为,上海的城市文化是多元的,这才够一个大都市的体量,而且这是上海本土产生的非常有生命力的文化特质。
       “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上,我们可以看到1950年代的曹杨新村、东安新村,这种由于工业化城市带来的设施、建筑、标识,在1970年代、1980年代的公房,我们可以看到初露抽象特点的鸭子、海鸥、桃花装饰在建筑上。”她表示,历史是环环相扣的,城市才能往前走。她呼吁:“希望能够用规划的力量保留这种传统,然后来加强这个城市的多元性。
       自由摄影师席闻雷则每天用相机记录着上海城市的变迁,也为上海一些有特色的老建筑的消失感到惋惜。
       “我不是建筑师、规划师,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摄影师、一个观察者,非常希望上海在变化、变脸的过程中,大家能更加谨慎、再谨慎,就是能留下这个城市更多的历史。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的面孔一样,不一定很漂亮,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
       其实城市的记忆不仅有传统,有建筑,还有美食和味觉。建筑师俞挺从生煎馒头中感受到了城市的变化。
       他以大壶春和小杨生煎为例,大壶春生煎甜中带点咸,小杨生煎以咸为主稍带点甜。
       “如果在以前上海基本是以本地人为主的话,那他可以接受大壶春的口味,少数外来朋友不得不适应这种口味。现在当外来人口跟本地人口比例达到1:1的时候,加上本地人的口味也在改变,以咸为主的口味就会占据主动地位。”
       不过,俞挺认为两种不同口味的生煎都会在上海有存在的市场空间,如同田子坊及日月光,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让人们享受这个城市带来的意外的惊喜。“在这里发生偶遇、艳遇或回忆,这才是我认为的上海,这才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具有的上海。”
市民:城市规划应该让生活更便利更精致
       上海市民孙女士通过网络报名取得了参加论坛的机会,她认为,上海是生活便利的地方。“比如我今天下班后在地铁站旁的美发店稍微整理了一番,然后在店里吃了晚饭,搭乘地铁就到了论坛现场。”
       她希望城市规划和建设,“能让今后的生活能更精致更便利。”
       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则提出,城市应该 “为生活而设计”。他认为,一个最好的城市,不是他吸引了多少游客,而是有多少人来了以后愿意为他停留,选择住在这里。“城市设计只是一个工具,让城市中的人有更好的生活,才是城市设计的目的。”
       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更舒适,上海提出了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潘旭山提出,在特大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中应该引入“小而全”的理念。
       目前,以曹杨一村为远点,曹杨新村可划分为3分钟休闲空间圈、5分钟生活空间圈、10分钟出行空间圈。
       “其实大城市和小城市相比,主要区别是人多、面积大、车多,实际上出行成本比较高。有人做过统计,北京平均上班是52分钟,上海48分钟,广州47分钟,都属于难兄难弟,差不多。”
       潘旭山认为,社区规划中应该坚持就近为原则。因为人的活动还是就近为原则,大城市特别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交通成本很高,如果很多事情都能在社区完成的话,会大大节约时间成本。
       “对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小而全’是从空间、功能角度的一种雪中送炭,而‘高大上’是锦上添花,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
建筑保护专家:增强社区功能增加公共空间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比较了近10多年来上海和纽约这两个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上海机动车保有量是57.09万辆,2013年达到了240.98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从2001年的4.34万辆飙升到2013年的183.43万辆。大量的汽车占据了城市的街道空间,让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
       “上海和纽约差不多,人口密度也是非常高,特别是在市中心。近十多年,上海人采用机动车出行方式增加了10%,但是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却在逐步下降,特别是步行和自行车。而纽约,近十多年时间,机动车出行方式增长几乎为零,但是他们的公共交通和步行、自行车特别是步行,每年都在逐年上升。”
       她认为,这与纽约从2006年在总体规划中确定了“绿色交通出行”的规划策略有关,然后又有一系列的规划举措,比如做了一个改善公共交通方案,制订自行车道方案等,还有收取交通拥堵费。2007年开始,纽约又开始启动了街道改造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一共改造了59条街道。
       “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街道?”通过街头调研,她认为,美丽的城市,应该有适宜慢行的街道,活力多元的街道和充满魅力的街道。
       但是美丽街道理想的实现在当下仍会遇到不少挑战。同济大学沙永杰教授以自己从事的武康路保护性整治项目为例指出,市场力量非常敏感,资本的力量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跑到城市管理的前面,二者如何进行平衡,就是挑战。比如该不该扫秋天的落叶?商家要不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去消费?这需要明确各种城市道路的定位。此外,要增强社区功能,增加公共空间,通过整治改造切实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而如何改善,需要新的方法,而不是过去的大拆大建。“不然,一提规划,人们就会想谁开发?什么时候拆动迁?其实规划的含义不是这样,规划是在已有的条件下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