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民众热议“社区发展与宜居城市”
来源: 2014-07-31 15:28:00 点击:1646

 7月19日下午,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战略专题系列第七场研讨会召开,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热议“社区发展与宜居城市”。与会专家提出,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可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度、综合评价否定条件等七个方面,而实现宜居城市,先从社区规划开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指出,要实现宜居生活,必须“精准投资”。上海可以在新一轮总规编制过程中率先尝试,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法定规划层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单元,这也是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社区规划需要包含社区产业经济、社区文化和物质空间形态等多元复合的内容。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潘天舒认为,未来社区发展的挑战,是最大程度上保留城市不同人群异质化的记忆,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同时也要兼顾发展。多功能的土地使用模式可以在社区发展中兼顾居民的个性化记忆需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京生指出,社区发展规划的理念和管理需要各种人群的参与。此外,社区规划要上升到法律层面,通过自治法或者其他民间方面的管理和法律约束的融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正能量。长宁区虹桥街道办事处主任高展指出,社区管理面临着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不完善、执法主体不明确、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等挑战,解决社区问题不仅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应该注重培养社区自治体系与居民教育等软实力。同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朱介鸣通过分享新加坡在社区规划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国际化背景下的宜居城市应关注并控制好公共领域的开发;现阶段社区发展的重点是要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特别是低收入人群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和老龄化社区的多元需求,积极探讨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投入方式的社区发展路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社区不同于传统社区,好的社区规划应该让人能够走出去,社区的环境和硬件设施都要适合人行。所谓“适合人行”,一是社区的空间布局、硬件绿化等适合人们外出行走,二是社区本身功能设置鼓励人们走出家门,与人互动、分享。AECOM亚太区执行董事盖·派瑞更是直接将好的社区规划与人们的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认为功能混杂、多元化的城市形态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