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都市计划》报道三
转载自2014年6月26日《东方早报》A43版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4-06/26/content_901654.htm
德国人鲍立克(Richard Paulick)是1940年代末“大上海都市计划”的执笔者之一。鲍立克能来到上海,跟1930年代初波谲云诡的上海谍报舞台有关,与传奇间谍佐尔格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上海整整待了16年,直到上海解放完成“大上海都市计划”后才离开,回到东德(民主德国),并成为东德影响最大的城市规划专家。
因纳粹压力来到上海
1933年,鲍立克和犹太女友一起来到上海,当时的上海处于黄金年代。鲍立克来上海是去见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罗尔夫·汉堡嘉。罗尔夫·汉堡嘉在1930年就和妻子鲁特·维尔纳来到上海,并开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Morden Time”。“大革命”结束后,上海特别市成立,雄心勃勃的大上海计划吸引了全世界建筑师、设计师和工程师,汉堡嘉是其中一位。
当时汉堡嘉夫妇打算离开上海。罗尔夫·汉堡嘉邀请自己的好友来上海接管他的事务所。此时的鲍立克在德国郁郁不得志,某种程度上是因政治倾向,他不喜欢纳粹。
鲍立克的父亲是社会民主党人,曾担任德绍市长和议会议长。当时的德绍是世界建筑和设计“圣地”,那里有包豪斯学校。鲍立克在柏林工业大学毕业后就在包豪斯学校工作,负责校园建设,他还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助手。随着纳粹主义兴起,格罗皮乌斯带着一群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离开了德国,前往美国,包豪斯精神于是在哈佛发扬光大。在纳粹的压力下,鲍立克也离开德绍,1929年底来到柏林,参加了西门子城建设。
那么,当时汉堡嘉夫妇为何要离开上海呢?根据作家小白在一篇文章中的介绍,汉堡嘉的夫人鲁特·维尔纳是苏联间谍,是20世纪传奇间谍佐尔格的手下,佐尔格给她取了“索尼娅”的假名。1933年,共产国际间谍鲁特·维尔纳得到命令去前苏联受训,汉堡嘉也只好离开上海。鲍立克最初经营着好友留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在那里他主持了沙逊老宅、孙科南京住宅的室内设计。后来他那学市政工程的弟弟小鲍立克来到上海投奔哥哥,于是,“鲍立克&鲍立克”建筑市政事务所成立了。
但这个时候的鲍立克成了无国籍人士。他来到上海5年后,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拒绝给鲍立克签发新护照,因为有人向德国当局告密,说鲍立克的妻子是犹太人,他跟犹太人过从甚密,甚至他还可能是布尔什维克。鲍立克出身于社会民主党家庭,在政治上“左倾”,同情共产主义,到了后来他甚至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护照的鲍立克从此只能滞留上海,上海当时是国际上唯一接收无国籍人士的大都会。
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师
战后,鲍立克被犹太人称为“义人”,因为他帮助了很多犹太人。上海沦陷后,犹太人被限制生活在虹口。鲍立克的事务所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他尽量多地雇佣犹太人,所以事务所的员工几乎都是犹太人。凭着工作证,犹太人就可以走出犹太区。
1943年,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成立,鲍立克成为圣约翰大学的教授,他是该校唯一的都市计划学教授。在担任圣约翰大学的教授后,他还指导过学生做上海都市设计作品,比如虹桥新城。这一专业背景令他成为“大上海都市计划”的核心人物,他还是都市计划委员会中唯一专业人士,在委员会中其他人都是建筑师、工程师、商界人士和政府人员。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侯丽这些年在做鲍立克研究,她去慕尼黑工业大学档案馆查到了大量关于鲍立克的材料,而在上海,鲍立克只留在了“大上海都市计划”里,“从‘大上海都市计划’里,你看到了鲍立克是一个很有魅力、锋芒毕露、强势的人,甚至有时候尖酸刻薄。”后来编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基本上就是按照鲍立克的观点进行深化完成的,“大上海都市计划”某种角度上是打上他个人烙印的。
鲍立克是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师,他强调科学系统工程性。“他们这代建筑师跟上一代人最大不同是,不关心什么建筑的民族性,所以他完全是基于对区域的分析提出上海定位。他一直主张,上海的城市规划要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制度配合完成。”侯丽说,在鲍立克看来,上海的定位就是国际大城市。鲍立克首先说上海必须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如果不明确上海在中国的特殊位置和与内陆的关系,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都市计划。
上海在鲍立克最困难的时候,接受了他,他在上海从1933年一直住到1949年,他来时30岁,离开时46岁。可以说,上海确实是他的第二故乡。因为他没护照,其他地方也去不了,索性呆在上海全心全意做“大上海都市计划”,这对上海也算是个额外的收获。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匈牙利人邬达克是在1947年离开上海的,在上海,邬达克和鲍立克认识吗?他们有交往吗?侯丽说,“我想他们可能有交集,毕竟这个圈子很小,外国人也不多。但有关鲍立克的材料里没有记录邬达克的内容。”
离开上海选择东德
鲍立克是在1949年10月才离开上海的,是在坚持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以后。鲍立克对共产党和新政府有好感,他还在上海亲历了1949年5月解放军进城,他对解放军严明的军纪印象非常深刻。
最后他选择回到东柏林。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选择,46岁的鲍立克没有去美国,也没有去西方世界。不过,鲍立克最初的选择是美国。那个时候,鲍立克在圣约翰大学教书,圣约翰传统上跟美国南部的关系比较密切,他当时准备去佛罗里达大学,手续也在办理中。但又是政治拒绝了这个选择。
1949年,鲍立克已经46岁,人到中年,经过了很多挣扎,最后选择回到东德。那时,东德和西德(联邦德国)都欢迎他,但他决定回到社会主义东德。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侯丽说,“从一个研究鲍立克的学者的角度看,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如果真的到了美国,在那里什么关系都没有,重新开始事业,是有困难的。1949年,他在跟很多朋友的通信中,对民主社会的效率和公平有怀疑。他推崇住宅工业化建造、新城建设,如果到美国或西德,其实没有用武之地,可能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他才能发挥才干。”
回到东德后,他再次登上事业高峰,在东德的现代建筑运动中,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侯丽说她曾去东德地区,问当地的建筑师、规划师,他们都知道鲍立克。战后东柏林重建,马克思大道、柏林歌剧院的改建,以及东德的一些新城建设,鲍立克都是主导性的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