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Hi!现场丨上海与青年人双向奔赴
来源: 2023-12-21 11:54:00 点击:4740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上海何以吸引青年的目光,又该如何留住更多青年,实现双向奔赴?12月16日下午,第25期SEA-Hi!论坛举行,以“城市脉动,青年同行”为主题进行演讲和交流讨论。青年规划师、城市研究主编、社区营造主理人、区团委书记、科创中心一线团委书记、科研博士、科创人才、在校大学生齐聚一堂,共话上海如何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本次论坛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共同主办。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主任周建军,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等领导出席论坛。本次论坛上,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LOGO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欢迎广大青年踊跃参与!

让城市“好玩”起来

张敏清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浦东引领区规划设计分院(临港新片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就是为了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这关系到城市和社会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吸引年轻人呢?

针对青年人的居住需求,市规划院在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规划研究中,提出四个“更加”的空间布局导向:更加贴近中心、更加贴近就业、出行更加便捷、生活更加便利。同时,针对不同阶段青年人多元化的住房需求,上海构建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至“十四五”期末,上海将累计建设筹措60万套(间) 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也将成为帮助新市民、青年人实现在上海“落脚”的第一步。

面对青年人才的就业创业需求,借鉴国际城市创新城区的发展规律,我们提出了“三高一低”的空间发展策略:更高集聚度的创新要素、更高混合度的建筑功能、更高密度的交流交往空间和低成本办公空间,不仅满足青年人的“安身”的基本需求,还要为他们打造更多的创新交流空间。

年轻人所向往的高质量生活,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上,还有精神世界的充盈。他们希望在城市里找到有意思的活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是吸引年轻人来到上海的重要原因。我们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载体,为年轻人提供了多种设施,可以满足青年人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但仅有“设施和空间”远远不够,只有“内容”的成功,才能产生对青年的吸引力。“好玩”无疑是最好的抓手。

如何让城市更好玩?刚刚落幕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给出了一些答案。一方面,我们在城市中将一些小微空间和闲置用地更新改造,把它们变成公园或舞台。另一方面,在两个多月的空间艺术季展期中,共举办了近300场公众活动。邀请市民在大自然里跳舞,跟着植物学家在长宁绿道看树,跟着动物学家在崇明东滩观鸟。空间艺术季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有趣的城市选项,也让城市青年了解自然、了解城市、看见未来。

有网友说:“希望上海不只是18岁的学校,还是28岁的梦想和38岁的家”,这个愿望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商业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

沈从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第一财经YiMagazine》杂志编委

商业文明是城市的发动机,关乎的不仅仅是经济和增长,还决定了城市的魅力,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商业创新是上海重要的城市底色,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活力,给年轻人提供了品质生活、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这些足够让我们更好地和城市连接,并且享受它。

正如一家商业品牌购物袋上印的 “没有买卖就没有上海” ,这些年,大量的商业创新发生在上海街区的各个角落。

上海有8000多家咖啡馆,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大量的咖啡主理人、咖啡精品师抱团在一起探讨咖啡的话题。这些的消费者不仅懂咖啡,还懂咖啡师想要出品这款咖啡的心情和营造的氛围。这里能带来的商业生活渗透到了年轻人的生活中。还有火出圈的豫园灯会,在非常传统的景点通过文化、通过光影,与年轻市民互动,让大家享受历史空间与创新文化的碰撞。上海很多商场的老字号也做创新,大白兔做了和年轻人关联的展览,经典的点心铺子乔家栅也出了自己的咖啡等等。

此外,上海也是新消费品牌创业者最聚集的城市,新消费品牌最愿意在这里开店,开店数量最多。安福路-武康路街区就集聚了年轻人所需要的在线下场域可以发生真实场景的连接。业态复合,文商旅空间深度融合的特点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上海商业创新的底色。

这些商业创新带来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让年轻人有了更多发展,包括产业链的集成优化、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为嘴上说“躺平”但其实不愿意“躺平”的一代提供更多机遇。

简而言之,商业创新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也是提升青年吸引力最有力的支撑。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流量和声量,更重要的是形成城市品牌力。上海可以包容这些商业的创新,也可以包容年轻人非常欢腾活跃的状态。

青年发展应植根于区域实际

王民民——共青团金山区委书记,团十九大代表

市人口办最新数据显示,金山区今年的人口净流入位居全市前三。金山区提出,要“探索都市乡村振兴模式下的青年创新之城”。金山区究竟靠什么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经过两年多的探索,金山分享了一些做法和经验。

首先,青年发展应该是植根于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广袤的田野不是金山的劣势,而是上海的稀缺资源。蓝色的城市沙滩、粉色的千亩花海、金色的万亩稻田、青色的古镇烟雨,厚重的文化、优美的环境、闲适的氛围,非常符合青年朋友对宜居城市的期待。

其次,金山是上海高端制造的重要承载区,研发产值占本区GDP的比重目前排在全市第八,产业门类齐全,企业数量众多。因此,为拥有技术创意或劳动技能的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工作机会。

第三,我们尽最大努力为青年提供平台或者服务供给。比如,处在金山区政府旁核心地块的人才公寓,每月租金只需1500-3000元,如果计入政府和企业的租房补贴,更加优惠。我们还引入了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全国顶尖的医疗资源,让年轻人在金山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最后,我们在成就青年需求侧上下功夫。青年成长、创业都需要平台,仅赛事一项,我们就有产业青年创新大赛、“我为乡村种风景”设计大赛、梦创工坊的创意赛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赛事等众多平台,为不同领域、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兴趣的青年提供一个赛道,找到自己的成长机会。

让青年和社区连接在一起

何嘉——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联合发起人、理事长,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主理人

社区营造,通俗点的解释就是和社区中的人一起相连,通过真实地创造性地参与、协作、行动,来营造大家共同的美好生活。这其中年轻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开始,我们筹建了上海第一个社区营造中心,以社区为载体,支持青年人从附近出发探索社会创新。

年轻人会因为相同的议题或者兴趣形成社群,而社造中心希望起到的作用就是孵化在地内生行动。比如我们在新华路街道支持下开展的“一平米行动”项目,每年提供资金支持10个左右的自组织从聚焦议题、组队提案再到落地行动。比如在宠物友好的小店门口设置“闪闪发光拴狗柱”,把闲置的小屋改造成“玩具交换屋”,利用废地搭建“自由游戏场”。

一个个小小的行动就像是年轻人自己播下的种子,社区则是支持的土壤。这些发生在社区的行动不仅与在地的社区治理有关,还与世界、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议题都广泛相连。这些行动者不再是被服务的客体,而是成为了社区的共建者、主理人。

从过往的经验来讲,社区营造需要上下卯合的共同愿景和持续行动、需要支持型的可持续运营的公共空间载体、还需要孵化行动促进合作的软性支持体系,这些构成社区的共益的土壤。在这样一个支持性的系统里,人人都可以发起议题,但相关方一定要通过协商达成合意,然后通过协作找到资源,开展行动,并找到可持续的方法。

我们在社区社区营造中主要的工作是支持逐渐生长的在地社群网络持续参与,让社区中相关的主体能够重新认识社区,并用最适合的方式参与进来,使改变真实发生。

与青年共同创造未来

武志超——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团委书记、上海张江慧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推动张江的定位和能级不断跃升,实现从阡陌农田到科学之城的蝶变。无数青年人汇聚到张江,张江也把青年视作为自身的希望和未来。在张江加速由“园”向“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协同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探索青年创新生态单元建设,希望通过推动园区、社区、街区、创新实验室等青年发展型场景以及相关政策和服务项目,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融合布局和功能叠加,构建一个更加有助于青年创新创造、宜居宜业的综合环境。

张江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校、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孵化器、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产业园区等一系列创新载体开放联通的全链条科创体系,正在为青年打造更多具有活力、服务于人和产业共同发展的复合空间和平台。比如,我们集团正在建设的张江人工智能岛二期项目里,不仅有匹配人工智能企业需求的研发办公空间,也精心配置了演艺馆、图书馆、艺术馆、运动馆等四大复合场馆,与周边自然水系、滨水绿地形成7x24H一站式的智慧融合体。希望通过营造一个更加开放、活力、绿色的环境,帮助青年人激发更强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希望他们在这里能有更加全维度的体验和收获。

现在正在建设运营的张江国际社区,75%是重点服务青年群体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这样的社区除了准入覆盖广、租期更稳定、租金更可负担等一系列保障青年安居需求的特点以外,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张江科创人才的聚合地,成为青年人才融汇交流、创新创造、蕴藏更多可能性的开放场景。

此外,交通、医疗、教育、人才服务等各方面配套,都是青年创新生态单元构建不要或缺的重要元素。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城市和青年的双向奔赴,能将青年发展的需求更深层次嵌入到张江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产业与城市的高度融合,实现人的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

主动走出第一步

郭玮宏——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中国商飞天空光环境模拟实验室主理人

中国商飞天空光环境模拟实验室是向学生和青年人开放的,让大家了解大飞机在做什么,大飞机的精神和文化。商飞最核心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30出头,都是青年人,就我的观察,大家的吃苦耐劳和钻研精神和老一辈几乎一样,从来没有变过。

和以往的理念略有不同的是,现在当我们在问青年人或者科研人员能为大飞机做什么的时候,首先要问我们能为青年人做什么,再找到其中的契合点,让每个人的价值获得更好的成长。青年人是科研的主力军,但现在生活压力大,需要给予他们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

对青年人来说,上海提供的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有时候也不能彻底躺平,有时候只要往外走一步,就会有很多人推着你走那99步,但一定要自己去走第一步。

凝聚青年力量共绘“青春尚河图”

吕欢——共青团普陀区委书记

普陀的“半马苏河”因水而灵动,为青年人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多灵感。有一位“90后”的海归青年建筑师,在苏州河畔M50开了一家茶馆,楼上是建筑设计的创意展示,楼下是以茶会友的社交空间,多元碰撞的组合令人印象很深。普陀也在打造更多富于创造活力的新空间,例如用“美食+社交”来吸引青年打卡的鸿寿坊,还有最近新开放的长风湾党群服务阵地,也受到了青年们的欢迎。

现在我们正在全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作为共青团而言要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真正走入青年当中去,倾听、关注大家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同时也要想办法多多搭建凝聚青年的平台、营造青年喜爱的场景,用更多元的方式来引导青年们有序参与到城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中,共同绘就苏州河畔“青春尚河图”生动画卷!

做青年创新创业的点火器

张婕——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战略发展总监、运营负责人、战略顾问委员会秘书长

年轻人有创新创业的闯劲和激情,但今天的创业并不是买咖啡这样的简单行为,创业需要年轻人自己站起来踮一踮脚,有时更需要有人拉一把。否则挑战重重,比如很大比例的创业企业都会因没有办法和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对齐,陷入“死亡峡谷”。

这是我们目前在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做的事情之一。我们营造了一个集合创意、科技和商业的场域,将科学家、设计师、制造企业、营销平台、投资者汇聚到一起,帮助青年创业者们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转化。我们希望通过沙龙、工作坊、精准对接和入驻孵化等一系列机制,让他们能在这里点亮认知、学到技能、找到创业搭子,甚至可以完成第一单业务,作为青年创新创业的点火器和持续的加油站。

让青年人有归属感

赵路——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交通市政所主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现在有一个形容“95后”的词语叫“Z世代青年”。在我看来,现在的青年是一种矛盾体,他们生活、工作压力很大,一边吐槽生活,一边又在好好地努力生活着。

如果说城市是个家,那么城市规划提供的就是硬装,让更多有创意的企业、更多青年朋友们被吸引,这是我们城市规划空间上硬装能做的。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者,我们的目标一直是规划一座人人具有归属感的城市。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我们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包括住房领域、15分钟社区生活圈,都有专门满足青年诉求的设计。

城市人文精神则是家里的“软装”。如何用好上海这个吸引力非常大的名片,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需要市政府多部门协同,营造良好的氛围。

会迷茫但没有“躺平”

包思憶——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团十九大代表

现在互联网上总在争论,青年人到底有没有奋斗,是不是“躺平”了。在我看来,大家都在奋斗,或许嘴上喊着要偷懒,实际上还是在认真学习、工作。

那为什么很多青年人会感到迷茫?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企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知道怎么找自己对口的、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我觉得团组织可以扮演桥梁纽带作用,打破这个信息差。

此外,青年人需要gap hour来得到喘息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在上海快节奏的生活下。其中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咖啡店,青年人在咖啡店里不管工作还是社交,还是做其他事情,本质上都是在满足休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