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五十二:规划编制技术新“碳”索
来源: 2023-10-09 10:51:00 点击:2271


【导读】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新指示。响应落实“双碳”战略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使命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和重要领域。2023年9月25日上午,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承办的学术对话“规划编制技术新‘碳’索”在武汉国博会议中心圆满召开。会议邀请了各界专家齐聚一堂,探讨规划理念、思路框架、内容体系以及碳定量等技术方法创新,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助力“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双碳”战略提出以来,相关工作从逐级推动行业行动向条块结合的组织方式转变,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也呈现出由表及里的趋势,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如何将“双碳”目标纳入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规划界需要集思广益、更快吸取科学研究成果,并反馈到规划编制的探索中。本场学术对话由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邀请到吴志强院士、李晓江大师、石楠秘书长等资深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双碳”战略下国土空间规划的最新理念和研究进展。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石  楠

“双碳”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需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中,落实到所有的制度设计中。同时,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议题,如何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开展本地化实践,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碳”索,其实讲的是对“双碳”的探索。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在世博会期间,就应用了很多低碳和零碳的技术,现在也在持续推进很多国内领先的工作。陈秉钊老先生讲到,规划行业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忠诚,一个是无私;上海作为一个全国领先的城市,在“双碳”领域先行开展探索研究,也是忠诚和无私的体现。“双碳”领域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需要一些新思路和大智慧。面对国际、国内、社会、民众等各方面的多元诉求,规划师这个职业也必须要有一些新的转变,开展一些新的“碳”索。


学会监事长,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CQ城市碳商的创新》

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现有的碳排、碳汇数字追踪产品,在精度、广度以及准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全面准确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碳耗的智慧程度、平衡城市的社会发展和减碳任务成为重大挑战。学会监事长、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分享了关于“城市碳商”的研究。他认为碳平衡涉及碳排与碳汇之间的平衡,由此需要控制城市能源、科创、产业、人口、城市建设、交通、林草湿地等多个要素;与此同时,每个城市情况不同,规模和产业结构各异,需要考虑碳负债对人民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并构成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即“城市碳商”。吴志强院士基于理论结构的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具有影响力的实证研究。最后,他强调碳平衡不仅是一个长期目标,更是路径的选择,需要精确而谨慎。我们的目标是将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碳排放结合起来,实现持续富裕和绿色低碳的双赢。因此,在工作中必须“以数明律,以律评价”。碳平衡不是“两点一线”的简单直线,而是精确的曲线选择,这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选择一条绿色、智慧、创新的发展路径,也是出给每一个城市、考验城市文明高度的智慧考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李晓江《关注城乡生活消费与城际客运交通需求——绿色低碳规划技术的两个认识》

“双碳”工作顶层设计把“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大意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指出,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与城际客运交通是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领域去碳的两个核心难点。针对难点一,李院长指出根据全球能源消耗规律与发达国家经验,我国人均能耗需求仍会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仍会持续增长。应通过保护与减量利用公共自然资源、“可循环”的生产和营建方式、负责任的消费和使用行为,以及废弃物无害化分解和资源再生等绿色技术创新与实施,助推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选择,实现城乡生活消费的减碳,并通过社区层面的实证研究,结合一手数据资料,提出社区绿色更新的技术建议。针对难点二,李院长认为基于城镇群客运交通、都市圈交通的趋势,中国城际客运交通出行总量大,客运交通碳排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上升。应综合考虑人的行为、费用成本、时间成本等,分析全谱系的出行行为、出行方式和出行空间场景,开展城际客运交通的实证研究并提出降碳策略。最后,李院长结合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项目实践,提出要关注区域零碳、资源循环、环境自然、智慧运营等四方面问题,重视技术有效整合、动态追踪评估和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测算。   


学会常务理事、总体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熊  健《“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编制技术应对策略研究》

“双碳”战略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成为未来我国国家和地方发展的约束条件背景下,各地要逐步适应新的指挥棒,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如何将“双碳”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有待全面深入探索。学会常务理事、总体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提出,实施“双碳”战略面临减碳任务的艰巨性和技术攻坚的紧迫性,国土空间规划要在目标认识、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实施路径和工作方法方面全方位予以落实,与“双碳”路线逻辑、工作框架等实现体系上的全维度衔接。熊书记认为,应从完善各层次规划内容体系与编制技术、嵌入规划编制管理全流程、构建“目标-策略-指标-行动”编制内容框架、研究碳定量分析基础性方法和完善标准与政策体系五个方面着手,将相关目标要求全面、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四体系”,覆盖规划编制各层级、全过程和全领域。在规划策略方面,聚焦空间格局、综合交通、能源、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五个重点领域,形成策略框架。基础性方法方面,研究以国土空间碳核算为核心、多情景模拟为延展的关键方法,结合模型平台建设,支持碳排放空间化展示与分析,以及规划方案预测比选和反馈修正。

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高工 姜  洋《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碳评的“四化”思考》

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生态空间是碳汇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双碳”战略走向纵深发展的当下,需要回答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入碳评价工作机制的问题。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姜洋总工程师基于欧盟、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地区开展碳评价的经验做法,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碳评价“配额化、碳量化、经济化、数字化”的趋势。一是配额化方面,他提出统一数据标准,构建覆盖全国、细颗粒度的国土空间碳排放监测网络,基于此开展多尺度用地碳强度基线标定和多维度对标比较,进而通过配额化设定区域差异化的碳目标,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二是碳量化方面,融合现状多源数据,构建城市空间数字底板,健全规划指标测度模型体系,建立分部门的“空间-碳”耦合实证模型,并基于规划方案进行情景模拟,量化减排和增汇的潜力。三是经济化方面,综合评估减碳、增汇措施的边际成本与收益,形成减碳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的空间规划方案,增强方案的可实施性。四是数字化方面,在全国层面搭建基于国土空间格局的碳监测一张图系统,在城市层面逐步建立全尺度、多维度、全周期的规划方案评估系统,力争形成多级联动的国土空间“双碳”智慧化信息支撑体系,实现高碳排热点网格的识别监测,并支撑未来规划碳评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低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 李晓晖《国土空间视角下的广州碳格局与减碳策略》

空间对城市碳格局具有结构性和长期性的影响,空间规划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工具,如何做好各项要素的系统统筹,需要进一步深化基于空间的集成碳评估和减碳路径研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低碳研究中心李晓晖主任分享了广州市国土空间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规划策略研究。首先,基于2010年以来广州建设用地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总量情况,认为广州已经进入碳排放的平台期,呈现了结构优化、强度下降的向好趋势。其次,基于分领域的碳排放核算,建立从碳源、碳汇空间载体入手的国土空间碳分析框架;通过呈现碳排放和空间要素系统的关联特征,更好地理解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机制,从而找到更优的减碳思路和对策。最后,基于广州城镇空间、交通、农业空间碳排放和生态空间碳汇的实证研究,提出空间策略。包括控制居住用地适宜开发强度,推动低碳社区的建设改造;做好城市公共中心特别是商务区的低碳规划建设运营;做好分行业的工业节能减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集群发展;促进产城融合、优化职住关系,提升出行效率;完善重点客货枢纽交通组织,促进枢纽低碳建设与运营;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碳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结合生态保护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增汇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城市更新所所长、高工  杨  猛《中微观尺度绿色低碳城市更新设计方法》

在中微观尺度的城市更新中,如何采用绿色低碳的设计方法?首先,必须秉持碳排放约束的导向;其次,需要理解碳排放的测算方法;最后,基于空间要素对项目的减碳增汇潜力进行分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城市更新所杨猛所长根据长期项目实践总结了城市更新减碳的技术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建筑性能、交通组织、绿化空间、公服设施和资源能源八大方面,并结合具体项目进行了分享。江苏昆山玉山广场更新中,将体育设施用地与商业设施用地进行复合利用,提升区域活力并实现减碳。北京百万庄街区整治中,基于空间物理环境的量化分析,重塑舒适微气候的空间形态。中关村科技园项目中考虑不同植物的碳汇能力,利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形式,构建高碳汇的绿化空间。青岛崂山区商务街区设计中,通过路网的再组织、存量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交通效率实现减碳。最后,杨猛所长强调,一些新科技、新手段的应用,将对传统的规划思维和方法产生挑战。比如,再生水厂以前往往选址在城市边缘,随着再生水作为浅层地热能的利用,在解决水厂对周边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域,特别是对能耗需求较大的商务办公区,这对平衡能源需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可能更为有利。

武汉市规划编审中心高级规划师、高工  罗文静《“数字双碳”与智慧规划——基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双碳”计算仿真模拟的探索实践》

“双碳”目标与国土空间规划在目标、手段及过程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关联,但长期以来二者往往只做“加和”工作,缺乏数字关联,尚无法实现“双碳”目标的空间统筹,更难以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武汉市规划编审中心高级规划师罗文静结合武汉市实践,分享了面向自然资源全要素、构建“双碳”空间计算仿真工具模块的创新性探索。她提出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双碳”与国土空间规划间的“红线”,以评估规划方案的碳模拟值,传导自然资源要素的碳管控值,并实时监督碳实施值,从而贯穿规划的全生命周期,构建集“碳模拟”“碳管控”“碳监测”的数字化跟踪闭环,实现二者的双向奔赴。围绕“碳模拟”空间计算模块,为实现能量代谢活动碳核算向空间使用活动碳计算的逻辑转换,按照识别要素、摸清底数、搭建算术的技术路线,构建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碳评估计算框架,并以武汉为例进行计算验证。通过实证,识别了七项重要的因子,归纳了四类因子及其影响特点,并以碳达峰增速、增量及总量拐点为关键时点,提出关键因子的分阶段导控要求,在此基础上围绕底线管控、空间结构—交通模式、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以及实施监督等方面提出空间治理建议。

最后,伍江副理事长作会议总结。他认为,本场学术对话发言的内容都非常精彩,各位嘉宾关于宏观战略、实施路径、城市案例的分享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希望今天的对话能够推动全国各地针对“双碳”的规划工作开展更加深入的探讨,也能够改革我们的教育,在规划本身专业的知识结构中不断补充新的需求。伍江副理事长分享了关于“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的几点思考。一是规划要积极回应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减碳”是当下规划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之一,规划工作要对未来进行预测,通过科学预测进而更好地配置空间资源,最终提供更好的城市、乡村和更好的生活空间。二是积极弥补规划专业知识结构缺陷。“双碳”对我们规划专业的知识结构、工作方法提出挑战,需要及时扩充我们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三是探索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工作路径。很多社会问题不可能通过规划完全解决,不管是能源问题、交通问题,或是智慧化平台的建设问题,都需要更多元、更深入的学科研究作为基础,编制规划时要把相关力量整合起来,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最后,伍江副理事长呼吁更多从业者能够关注空间规划与“双碳”的话题,真正参与进来并推动我国的“双碳”发展。


https://mp.weixin.qq.com/s/OAAsFzUCbIaxK7q4LyMH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