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规院2022年度业务大会 | 业务板块学组交流(第三、四天)
来源: 2022-11-30 12:39:00 点击:3404

2022年112324日,业务大会进入后半场,开展了综合交通板块、市政与城市安全板块、重点地区跟踪研究的交流。综合交通板块的交流由召集人郎益顺主持,市政与城市安全板块的交流由召集人徐国强主持,重点地区跟踪研究的交流由奚东帆、李强主持。交流活动分别特邀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公众处副处长蔡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冰、市规划资源局详规处处长伍攀峰、上海外滩投资集团总裁周建非、市规划资源局建管处处长胡晓忠、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处处长范宇作为点评嘉宾,嘉定区规划资源局局长周芳珍提供了书面意见。赵宝静副院长、张逸总工程师分别对交流活动进行总结。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副院长金忠民参加了活动。

综合交通

主持人:综合交通板块召集人、首席规划师郎益顺

综合交通板块立足规划的优势,不断强化交通与空间规划的融合,加强战略规划前瞻引领,补强专项规划传统领域,提升轨道交通规划优势领域,进一步发挥交通规划模型关键支撑作用,提高综合交通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引导、决策咨询和服务支撑作用。板块共设综合交通战略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模型4个学组。

聚焦战略演进、强化体系创新——综合交通战略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訾海波

跟踪全球城市交通战略演进,聚焦发展语境、研究视角和规划重点变化,关注城市功能巩固和交通品质提升。突显前瞻引领,践行服务国家战略的枢纽构建与转型发展模式,研究国际航运中心重大交通设施支撑保障体系,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下的地区专项规划深化方法。同时,把学组建设放到支撑院高端智库建设的大局中思考,强化核心业务发展和重大项目推进,实现跟踪研究、重点项目与成果转化的闭环迭代。

系统引领与统筹融合——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马士江

交通专项规划是我院的传统性、基础性领域。围绕“补强基础性,提升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竞争力”目标,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专项规划编制的形势和要求进行再思考、方法再提炼,提出空间协同、系统传导、用地集约、方案落地、部门协商的技术方法链条,并针对枢纽综合规划、韧性货运交通、交通规划一张图等重点领域进行跟踪。展望后续工作,交通专项规划学组将在基础研究、业务融合、地区跟踪和显示突破等方面持续加强投入。

空间融合、网络提升——轨道交通规划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金昱

根据院年度实施方案,轨道交通规划学组顺利完成2022年度重点业务工作和科研探索。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城市及行业跟踪,掌握国际发展最新理念和动态,评估上海轨道交通系统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寻找未来发展方向。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需进一步夯实内功,不断加强交通和空间融合,促进网络功能提升。展望2023年,学组将在稳步提高系统思维能力、持续增强长期跟踪能力、提高服务业务的科研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开拓创新,规划赋能——综合交通规划模型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综合交通板块首席规划师、学组组长张天然

综合交通规划模型学组有序推进新一轮交通模型研发工作,开拓创新,为实现技术领先不断突破。坚持模型应用导向,保障重点项目应用,实现规划赋能。结合重点工作,在大都市圈通勤、国土空间规划准则、双碳、交通可达性等领域探索技术孵化模式,拓展模型应用范围。注重科研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积极支撑智库建设,完成年度各项计划任务。未来将持续深耕模型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迭代,并强化应用和成果转化。

专家点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冰

综合交通板块4个学组根据既定的任务目标都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各有特色。综合交通战略学组站位非常高,对标全球城市以及国家战略,同时兼顾区域和上海市的地方发展需求,注重枢纽的功能和未来交通的品质,体现了前瞻性和引领作用。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学组围绕站城融合作了有深度、系统、全面的思考,同时提出以5个“度”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实践与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轨道交通规划学组聚焦互联互通,提出通过互联互通矩阵整合空间和交通两个维度,从多个视角综合判断互联互通的必要性,除了关注节点技术外,还对车型、信号等进行探索,对今后网络融合有更深入的思考。综合交通规划模型学组的工作非常扎实,在交通和城市规划的应用以及模型维护和开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借鉴伦敦经验构建的可达性模型,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众处副处长蔡颖

综合交通板块4个学组交流的内容各有侧重,特色鲜明,实现了学组的自我思考、板块业务的自我突破以及各自板块的自我提升。综合交通战略学组提出的2023年度任务非常契合城市发展对综合交通战略方面的要求,未来要提高综合交通战略规划的前瞻性,站在更大的格局上考虑综合交通如何与国家、区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契合,为政府、行业提供具有指导性的交通政策建议。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学组的工作与局业务工作契合度很高,未来在业务板块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及在国土空间“一张图”管理的要求下,如何把专项规划业务板块打造得更为扎实。轨道交通规划学组强调了系统思维的重要性,轨道交通规划在技术层面一定要加强系统思维,打破规划和其他行业,特别是几大主导交通主体之间的行业壁垒。综合交通规划模型学组是技术板块打造的一个亮点,要进一步扩大模型的影响力,一方面要具备超强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行业内树立模型的权威性。


市政与城市安全

主持人:市政与城市安全板块召集人、首席规划师徐国强

市政与城市安全板块开展“双碳”目标下能源保障领域和前沿研究,拓展水务和生态环境领域规划工作内容和深度,以重点专项规划为抓手推动综合防灾规划业务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目标加强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方面的研究。板块下设4个学组,分别是能源供应安全与低碳城市学组、水务与生态环境学组、综合防灾学组和智慧城市学组。

顺应能源发展趋势,应对低碳转型挑战——能源供应安全与低碳城市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黄平

能源作为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新时期气候治理关键,已成为当前的核心焦点。能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低碳转型背景下面临巨大挑战。学组通过相应热点跟踪,重新对宏观能源体系进行认知解读,初步提出研究框架体系,对规划资源领域能源学组的定位进行思考,并与今年具体工作相结合。以“双碳”背景下能源空间重构研究为核心,系统探索上海能源低碳转型的城市应对策略,并同步开展天然气、外来电、风电、光伏、氢能等一系列重点业务工作,全力支持上海能源健康发展。

从水资源、水安全到水环境、水生态——水务与生态环境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王威

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方面汇报了系统跟踪研究和年度工作,结合系统年度变化交流了学组承担的院级重点项目编制情况。经过多年来不断投入,上海水务及生态环境各系统基本建成,系统发展建设进入功能提升、运行管理、突发事件预控和应对阶段。后续将不断扩展系统跟踪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与专业系统的技术联动,加强水务与生态环境系统专项规划在政策理念、空间传导和实施方案等方面的研究。

夯实韧性城市的国土空间基础——综合防灾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刘龙

聚焦“韧性城市”规划建设要求,深度剖析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努力把握业界研究热点,持续紧密追踪城市应急管理和防灾领域工作动态,抓住全市综合防灾、消防、民防骨干工程3个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的契机,按照“学—研—用”结合的学组发展思路,探索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融合的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方法和策略体系,并积极思考后续城市安全议题规划应对框架和规划业务拓展路径。

“织网行动”支撑“智慧应用”——智慧城市学组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沈阳

智慧城市包含数字校园、数字医疗、数字物流、智能交通等应用,智慧城市体系根据层次结构自下而上可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智慧城市学组研究和关注的领域集中在平台支撑层和网络传输层中与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学组的目标是为“智慧城市建设”做好“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的支撑,即“织网行动”支撑“智慧应用”。明年,学组将围绕新城建设中涉及无线电等方面的内容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专家点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冰

能源安全、水安全、安全防灾和智慧城市,既是基本底线和基本保障,又围绕着韧性和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能源供应安全与低碳城市学组的工作非常务实,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及面临极端气候的挑战下,就怎样保证能源稳定这一问题,从供给侧角度,提出了一些弹性的、分阶段的策略,用空间的确定性来应对时间的不确定性。水务与生态环境学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从海洋到江到河道,进行了非常体系化的研究和思考,水不仅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对高品质发展也非常重要。综合防灾学组围绕“韧性”开展工作,跟踪学习了多个国外城市对自然灾害专业性的应对规划,以及韧性城市的建设经验,后续需要进一步探索韧性社区规划。智慧城市学组工作聚焦智慧城市信息通信网络规划建设,为智慧城市应用做好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的规划支撑,未来在后疫情阶段,智慧城市还会有更多应用场景。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众处副处长蔡颖

市政与城市安全板块对重大项目的保障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为支撑城市安全运行的各个行业部门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支撑。建议能源供应安全与低碳城市学组从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性角度,在技术路线上做更精细化的谋划,在“双碳”战略下,对整个能源体系布局重构进行研究。水务与生态环境学组在前瞻性研究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水环境打造和品质提升能够提出更多建议。综合防灾学组可以进一步思考建设韧性城市,以及城市规划在空间层面可以发挥的作用。智慧城市学组可以就智慧城市建成以后,对城市空间、系统配置、城市规划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开展一些前瞻性研究。

总结发言

板块总召集人、院总工程师张逸

上午学组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综合交通板块和市政与城市安全板块的建设目标和节点把握得都很好。

综合交通板块的工作有4个特点。一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需求,对上海重点发展领域进行了精心谋划。二是实施性和导向性强,重视跟踪和落地。三是对标国际,保持先进性。四是融合发展,跨部门学组协作。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交通战略思维和系统集成,继续强化基础性和专业性工作,并且要注重积累和创新。

市政与城市安全板块围绕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变化、低碳等前沿领域开展工作。能源供应安全与低碳城市学组对城市能源特殊性和复杂性的考虑非常充分;水务与生态环境学组结合横沙东滩等重点项目进行深入思考;综合防灾学组解读韧性跟踪和防灾之间的关系;智慧城市学组介绍通信前沿技术的发展对智慧城市打造产生的新要求。后续工作,一是要对标国际先进城市,二是要聚焦国土空间资源,三是要抓住新理念新要求。


重点地区跟踪研究

主持人: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首席规划师奚东帆

代表更高能级更强活力最优品质的中央活动区和一直是上海建设重点的“一江一河” 两个城市重点地区,以及中心城浦西7个区的跟踪报告,通过观大局、盯大势、听大风,为重点地区发展需要提供高质量技术支撑。

迈向更卓越的全球城市之“心”——中央活动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陆远

中央活动区是“上海2035”提出的规划概念,定位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应当主动承担全球战略功能、彰显多维综合实力、展现城市品质特质,是“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上海”的典范窗口。上海中央活动区的地区跟踪应立足国际视野,坚持全球对标,看最新热点、比国际差距、诊自身问题、开对症处方。报告依托对外比较和自身体检两套监测指标,着力形成长期跟踪机制,促进搭建多方协作平台,定期制定组合行动计划,支撑中央活动区逐步迈向更卓越的全球城市之“心”。

把最美好的水岸资源留给人民——“一江一河”重点地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邹钧文

报告分为滨水区发展趋势、地区监测评估、工作回顾与展望三个方面。一是分析10个国内外著名滨水区近3年的最新动态,总结滨水区发展趋势。二是开展“一江一河”重点地区发展情况评估,提出4方面问题和建议:聚焦关键区域和特定领域,提升能级高度;基于空间拓展、功能挖潜,提升城市温度;多维度拓展文化功能,提升人文浓度;理性审视生态和安全薄弱环节,提升韧性强度。三是回顾学组年度工作,总结经验分析问题,进而展望明年工作。

成大事中,也拘小节——黄浦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王佳宁

黄浦区跟踪报告按照重全局也重地区特征、重当下也重发展趋势、重社会也重规划手段的原则,把黄浦放到全上海“都心”的位置来评测和应对。首先从发展近况、工作复盘和趋势要求方面把握时下主线,并且透过主线找出成片旧改及其现行的建设模式等,已经存在或即将带来的问题与应对。根据对黄浦区发展方式和长短板的长期跟踪了解,给出一定的防范和规划策略,重点包括规划角度的发展建议和服务工作建议等。

东风徐来、活源汇聚——徐汇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陈鹏

报告基于徐汇区目前高能级产业业态、高品质城区环境、高浓度文化活力、高热度社区治理的长板优势积淀,从应对上海注重文化和科创引领以及城市更新的新要求出发,提出徐汇应以科创产业先行策源地、可持续高品质试验地、讲好上海故事文化体验地为目标,通过规划引领、政策优化、活动组织等多种策略,汇聚发展、创新、人才和文化等多样要素,探索多元更新实践路径,实现“卓越徐汇、典范城区”的目标。

立足当下,洞见未来——长宁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骨干过甦茜

报告响应长宁区提出的创新长宁、国际长宁、活力长宁与宜居长宁四大战略目标,建立从目标导向到任务分解的跟踪评估矩阵模型。一是突出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二是对年度规划实施情况、重点任务执行情况深度评估,三是对未来2035国际化精品城区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提出预警。最后立足未来发展,站在学组角度提出实现2035发展蓝图的工作展望。

卓越中心,高质更新——静安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吴秋晴

静安是上海近代历史中最具海派文化韵味、最能展现海纳百川城市精神的城区。作为全市唯一跨河而治的行政区,传统与现代、历史与艺术、精致与烟火在此和谐相融,工作其间的我们也在不断感知美好。2022年作为静安全面开启卓越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学组以多元高质的更新探索,主动对接区里的发展诉求,聚焦南京西路、苏河湾、大宁、市北四大区核心功能区,分享年度工作并展望后续发展,以期助力静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更大作为。

转型蝶变,砥砺前行——普陀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胡芸

目前普陀区正处于脱胎换骨的蝶变时期,主要体现在:经济转型处于动能转换决战期,创新引领处于效益显现机遇期,幸福宜居处于品质提升提档期,破旧立新处于改颜换貌攻坚期。普陀要把握好当前全新的历史方位,集中力量加快产业结构转换,把普陀的交通门户优势转变为地区发展的地位优势;加快创新发展活力区的建设,同时处理好存量更新和增量发展的关系;加快美好生活品质区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

抓机遇、迎挑战:虹口提质转型策略思考——虹口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郑轶楠

虹口区小而稠密、南北差异大、可开发资源少。近几年,产业结构偏重航运和金融,全区品质仍有明显短板,城市更新任重道远。建议虹口抓住“北外滩”“文化大都市”“科创中心”建设的三大机遇,做高发展的高限;加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以轨交车站连接城区”等基本研究,并持续寻找城市发展新亮点。在这一极富挑战的发展阶段,努力实现“保护与开发”“民生与经济”的更优解。

创新城区示范,人民城市标杆——杨浦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曹宗旺

杨浦区是上海中心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也是最具发展特色和潜力的区之一。近年来,杨浦区基于自身三个百年的历史积淀、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人民城市的根本要求,确定了创新发展的主线和人民城市标杆的总体目标,在创新杨浦、人民杨浦的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组基于对杨浦的长期跟踪和综合评判,找准问题短板,破解发展困局,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并对学组后续工作开展进行思考和谋划。

专家点评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规处处长伍攀峰

结合本次业务板块交流,伍处长从评价标准、详规处近期工作重点、研究成果如何发挥作用3个方面探讨。一是评价标准主要从定目标、找问题、分析策略机制3方面,定目标在对标单元规划时避免均质化,关注评估结果之外,也要注意实现结果的过程;找问题上注意规划理念未能落实的部分和其中需要守住的底线;力透评估结果看到背后的政策机制,体现对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情况掌握。二是中央活动区和中心城各区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主战场,要抓住亮度和温度,亮点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温度体现在公共优先的15分钟生活圈。在存量业主自主转型、区域更新、落实“五宜”的综合目标等方面继续深化。三是发挥跟踪研究的作用,推动在传统法定规划编制中形成标准、规范、案例,促进难点的突破与经验积累,结合后期实施平台搭建,与市局、各区共同推动规划落地。

上海外滩投资集团总裁周建非

为规划院本次活动、各位规划师、各份成果质量点赞。周总提出“考试”的4把尺,一是要加强自主研究、自成体系,探索自己的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路径;二是要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托底社会民生发展、体现人民生活的烟火气,同时规划成果形式兼顾对接政府、专家和老百姓等不同群体对象;三是中心城繁荣繁华非常重要,要体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四是成果要体现“匠心”和“师心”。周总建议,要跳出规划看规划,加强政策研究,更加注重市场和经济的方法,促进各条线、板块、学组之间的衔接与碰撞,从政策之间的磨合度、条线之间的磨合度来找问题或找路径。

总结发言

市规划院副院长赵宝静

两个重点地区和7个区的监测报告各有特点、精彩纷呈。这些报告对标总规目标构建跟踪路径,通过横向比较与发展趋势找出短板与差距,同时借鉴最新发展经验,特别是结合区域发展建设动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以及后续工作建议,技术路径清晰,从系统研判看到各区特点。

赵院长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地区年度跟踪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跟踪研究的精髓是发现问题、找准原因,确保规划传导不跑偏;三是做好长期跟踪研究,做到有研究、有思考、有比较,才能有判断;四是技术方法上要创新,发挥上规院的优势,加强板块联动;五是常态跟踪是前提,对市、区高效的服务是根本,充分了解地域的在地性,掌握整个发展的过程性,认识表象背后的复杂性,系统化解决问题,持续开展扎实有效的长期跟踪研究。


浦东新区及其他地区跟踪研究

主持人: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板块首席规划师李强

本场重点地区跟踪研究是本次学组交流环节最后一场,主要聚焦浦东新区及其他地区的跟踪研究。作为上海唯一市属规划院,通过对国家战略地区和各区级行政区的常态跟踪,为地区的发展决策提供支撑,同时提升我院的创新力、引领力。

基于功能体系构建的浦东引领区指数研究——浦东新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张敏清

2022年是浦东建设引领区的开局之年,也是浦东地区跟踪的再一次出发。本次研究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功能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基础,围绕“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一总体目标,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指标体系框架,聚焦顶层设计,从政策引领度、核心功能集聚度、区域协同度、产城融合度和品质宜居度五大维度出发,构建与引领区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相契合的功能体系框架;通过遴选典型指标,以总体评价摸排发力方向、专项评价找准工作重点和横向评价明确相对短板的方式,实现对浦东新区发展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跟踪测评。

转型提质增效、深度产城融合——闵行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姚文静

本报告聚焦区域融合统筹、产业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发展、综合交通支撑等重点关注领域,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关键指标监测及与全市的比较,对近年来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评价,提出闵行转型提质增效的时代已全面到来,未来将以更深度的融合发展、更高标准的优质均衡、更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匹配主城区高质量发展。由此提出一些主要判断及建议,以期为闵行新一轮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聚焦北转型,建设创新型主城区——宝山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王勇

宝山地处长江入海口、扼守上海北大门,有着开埠、工业、教育、军事和市政“五个百年”的深厚底蕴,是上海“重工业时代”的翘楚。如今的宝山,是肩负南北转型历史使命的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和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本次研究坚持“主动作为、独立思考、突出重点”,从历史、区域、规划多个视角梳理宝山规划历程和动态,提出空间转型策略,以期为全院发展储备技术,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为团队发展提供机遇。

看,我们的“嘉”——嘉定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岑敏

嘉定设县于南宋嘉定十年,走过800余年的历程,如今已成为上海郊区综合实力最强的行政区,尤其在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但是,与相邻的昆山、太仓相比,嘉定并无优势。为更好地把嘉定建设成为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通过跟踪研究,提出“打造功能更加综合、特色更加突出的城市中心”“构建活力洋溢、就业丰富的城市格局”两方面思考建议。

“南转型”任重而道远——金山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乐芸

面向新一轮发展,金山区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并承担了“南北转型”战略中的“南转型”使命。本年度的地区跟踪报告紧紧围绕新发展要求,聚焦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三大任务,突出区域协同发展,对关键指标进行监测,跟踪区总规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报告指出未来金山区应在更大范围内谋求区域联动,在区域协同、交通引领、产城协同和双碳发展四个维度上实现“四个转变”,为地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寻迹9号线,松江若干问题新思考——松江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陶成刚

2007年轨交9号线连通松江,成为郊区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区,直接带动了松江接下来15年的蓬勃发展,人口规模翻番,GDP翻了近3倍,可以说是一条轨交线直接带动了一座城的发展。轨交9号线途经九亭、佘山、大学城、醉白池,最终到达松江南站枢纽,线路位于松江区的城乡发展轴上,也涵盖了松江发展的热点区域,学组报告主要沿9号线各站点依次开展对应的人口、轨交接驳、产城融合、规划公平性等松江甚至郊区发展所面临的典型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热点中迎“蝶变”——青浦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刘帅

在“上海2035”的指导下,青浦区有序推进各类规划编制,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以及新城发力等政策的带动下,青浦区成为全市为数不多的政策叠加“热点”区,报告围绕“规划政策导向”“关键指标运行”“重点领域跟踪”“发展问题应对”四个方面,系统梳理并强化了空间格局发展、重点地区、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跟踪,不断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评估,同时聚焦对地区发展的判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为全区未来发展及工作重点提供决策参考。

扣人心“贤”,“枢”写未来——奉贤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张璐璐

纵观奉贤近百年发展史,与交通发展密不可分。作为曾经的上海南部枢纽门户,在高速铁路时代的长三角时空重塑中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交通末梢城市。展望未来,为打造面向杭州湾的综合型节点城市,奉贤枢纽体系的优化与重构,是重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的重要契机。因此,研究立足枢纽经济,探索其概念定义、发展趋势、规律特征,构建“节点—场所”测度模型,分析对枢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关键要素。并以此为启示,引导奉贤区“1+2+1”枢纽体系优化以及枢纽站城空间优化。

“崇”逢明天——崇明区年度跟踪研究报告

学组组长袁芯

崇明,是上海最为珍贵、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空间,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区域。2014年联合国环境署进行国际评估后将崇明生态岛建设纳入联合国绿色经济教材。通过追踪全球绿色发展动态与国际对标地区发展战略,探寻生态地区新趋势。构建崇明绿色发展跟踪指标体系,探索地区运行新指针。深度解析重点领域与重点地区的发展动态、规划编制与建设实施,形成“疫·观察”“驿·观察”“遗·观察”三个议题的跟踪发现,提出未来跟踪研究新方向,探索跨界领域新合作。

专家点评

嘉定区政协副主席、嘉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周芳珍

书面意见

总体来说,今天的九份报告切入视角、分析维度、选取指标各具特色,非常精彩。其中,浦东新区的报告具有较大创新性和对照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指标监测结果在规划管理措施和策略方面的推导和应用;闵行的报告问题表述清晰、建议明确,后续要进一步加强定量分析;嘉定区的报告更多地注重自身的梳理汇总,建议进一步加强比较分析;金山的报告表述结构清晰、数据详实,后续可以进一步加强整体层面的提炼;青浦区的报告,无论是指标分析还是阶段性工作梳理,对长远的年度跟踪监测都有一定的价值;松江、奉贤的报告均从枢纽站点角度切入,视角独特,可强化系统研究,支撑决策;崇明的报告目标导向、思路清晰、指标针对性强。在未来几年,建议院里适当统一地区跟踪报告的内容、结构,以便于长期跟踪工作的开展。

上海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处处长范宇

地区的年度跟踪研究要在确保系统全面的同时突出每个地区的特征,今年做了非常好的第一步,接下来可以聚焦一些重大工程、重点区域、重要事项,从点面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一是要解读地区规划政策,用系统的目标指标说话。要以全市总规和区总规以及市区“十四五”规划为蓝本,结合本区特点、近期发展重点,补充优化原有指标体系。二是要解读城市网络和历史脉络,用科学的比较分析说话。依托都市圈功能单元、城镇圈,开展城市网络层面的横向比较研究,同时,结合科学的分析数据,进行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三是要解读地区空间特征,用守正、创新来说话。在强化传统的用地结构布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等创新手段,深度解读地区空间特征。四是要解读地区市民及企业需求,用田野访谈的方法通过口碑诉求来说话。建议选取一些典型的园区、企业和人群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性跟踪。

上海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管处处长胡晓忠

今年地区跟踪的工作没有设置“规定动作”, 九个报告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了市规划院登高望远的引领性。结合工作方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各学组结合今年的工作,形成自身的“五年发展计划”,比如,利用第一个跟踪年建立指标体系,再利用两到三年逐步完善评价指标,并结合主要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二是要强化“读图”“读卷”的能力,从时间维度出发,梳理地区规划调整、实施深化工作情况,研究地区内生发展诉求,充分结合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继而开展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三是推动以实施为导向的规划评估与过程监测,建议结合规划实施的相关工作,将项目作为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抓手,并通过学组与项目组紧密协作,突出地区跟踪的针对性、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