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6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的活动之一,11月1日下午,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设计中心北馆一楼会议室举办。会议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唐子来教授主持,论坛的境外专家,市规委会专家,上海规土系统相关处室、局属单位负责人,规划设计咨询机构代表等30余人参加。
在项目工作汇报环节,东岸公司规划设计部总经理陈亮介绍了浦东滨江开放空间贯通工作,并重点介绍了船厂绿地、小陆家嘴、湿地公园等项目方案。市规土局风貌处副处长戴明介绍了上海风貌保护的基本情况、规划管理情况,以及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上海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黄蕴菁介绍了上海小微空间社区更新工作与计划目标。
在专家研讨环节,法国国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主席阿兰•马利诺斯认为,要将住宅区域、商业区域、生态区域、展览区域等功能进行整合,项目的流程也非常重要,可以对项目进行持续的改善。美国纽约大都会规划联合会城市设计(RPA)高级研究员罗伯特•莱恩认为,滨江项目不是线性的沿江发展,需要一些非常规性的步行体验;原有建筑不一定都改造成艺术或者是文化方面的设施,可以保留商业甚至是轻工业的存在。韩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李仁根认为,东岸项目要多思考、多聆听、多咨询;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物的选择要慎重,保护水平一定要做到最顶尖;要明确相关政府部门在方案实施阶段如何进行统筹和协调。美国RTKL公司高级副总裁叶格认为,要考虑和原有功能的混合运用,而且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元素,注重当地社区的创造力。美国SOM事务所副总监孙乃飞认为,要让市民真正享受到岸线空间,滨江岸线要结合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预留一些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微更新非常重要,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利用也是给市民带来获得感的重要媒介。英国ATKINS公司设计董事许桦认为,要关注尺度的细化、多元化与混合;历史风貌要注重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生活积累,也要有新生活的积累,体现出现代城市生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原总工耿毓修认为,当前的核心问题是“贯通”,要注重整个黄浦江的总体规划,思考各个片区规划之间的联系。历史建筑保护要从市民的角度出发,历史文化物产保护的核心是文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认为,风貌区范围内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有大量的居住用地,必须要解决产权的问题;风貌区内和区外是两种不同的保护方式,区外保护也应更加注重;微更新是一个必然趋势,社区自下而上的动力是很难规划的。上海市规划院副院长钱少华认为,目前的规划方式方法、思路都有变化,2040的总规实际上是多方参与,强调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者之间的结合。上海市规划院规划二所所长奚文沁认为,风貌的保护规划做得非常多,但是还缺乏顶层机制的设计;风貌保护规划应因势利导,引领这些地区走向更有活力,更整洁、美观,更有文化内涵。上海市规划院规划四所副所长李静认为,浦江东岸规划由原来精英式的规划转向更注重老百姓感受的规划;功能置换要强调混合性,能够使运营方通过自组织体现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运营理念。
唐子来教授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处理好滨江的贯通和辐射的关系、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应统筹发挥各方面力量,贯通可以让政府做,项目让社区和市场做,逐渐培育自下而上的力量。市规土局科技处副处长夏胜回顾了本次世界城市日论坛活动,并对参会嘉宾与同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