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专家呼吁上海城市规划关注情感需求:街道要有欢笑声
来源: 2015-06-18 12:57:00 点击:1689

专家呼吁上海城市规划关注情感需求:街道要有欢笑声
澎湃新闻记者 李继成
2015-06-18 10:58


 【编者按】
    未来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公园是可以品味的,天际是可以眺望的,上海的城市表情是大气而优雅、温暖而令人愉悦的……
    围绕上海2040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编制,上海启用了打造城市规划的众创众筹平台——“SEA-Hi!”论坛。首届“SEA-Hi!”论坛于6月10日开幕,论坛上,独立建筑师俞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自由摄影师席闻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沙永杰、AECOM公司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和著名作家陈丹燕等七位演讲嘉宾从不同视角跟与会者分享宜居理念,畅想城市空间品质。
    澎湃新闻将陆续推出七位演讲嘉宾的专访及演讲嘉宾的发言。本期“主角”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通过街头调查及研究,她提出了建设美丽街道的愿望,“希望上海将来能有更多的适宜慢行的街道、活力多元的街道以及充满魅力的街道。”      


上海泰康路田子坊,市民在露天咖啡馆外。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应该更多的关注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情感需求。澎湃资料


    上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街道?
    “我非常喜欢这样一个场景。那就是一个《清明上河图》的场景,这个场景它的街道周边、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繁华而安乡,人们悠闲于其间,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愉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赵宝静说。
    赵宝静在日前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透露,正在编制的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生态的绿色交通策略,并会有一系列的规划举措对此进行支撑,“通过发展绿色交通,希望上海有更多的适宜慢行的街道、活力多元的街道以及充满魅力的街道,让更多的人提升逛街时的轻松感、愉悦感。”
纽约:机动车道给人行道“让路”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上海机动车保有量为57.09万辆,2013年达到了240.98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从2001年的4.34万辆飙升到2013年的183.43万辆。大量的汽车占据了城市的街道空间,让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而步行、自行车的出行方式近些年逐年下降。
    赵宝静认为,上海已从之前快速发展逐渐转入今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对街道进行一些必要的改善也将逐渐推进。
    她表示,今后的城市交通不是倡导以私家车为主的出行模式,而是倡导绿色交通,这不仅与目前的交通状况有关,更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关,上海新一轮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绿色交通的策略,强调低碳、生态,并用一系列的规划举措对此进行支撑,包括推动公共交通导向的低碳生态发展,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覆盖中心城70%的人口,严格管控中心城及周边地区的交通需求等。
    赵宝静提出,同时还需提倡健康的出行方式,希望私家车只占有一定的比例,大量的出行通过公共交通,再加上自行车、步行,组成多样化的交通出行模式。而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的推行,要以公共交通来支撑。随着在公共交通网络逐渐完善后,也将对街道逐步进行改造。
    对城市街道进行改善,建设“步行友好型”城市,国外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赵宝静选择了与上海类似的美国纽约为例。
    2006年,纽约市政府开始制订总体规划,确定“以绿色交通出行”作为更多人选择的规划策略。纽约的多数道路是围绕汽车设计的,为优先保障行人和自行车,改变这个现状的有效办法就是“道路瘦身”:缩小机动车道,增加人行空间、自行车道以及景观和设施。从2007年开始,纽约开始启动了一个街道改造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一共改造了59条街道。
上海:把城市魅力融入街道       

2015年3月29日,上海新乐路,两位市民走过涂鸦墙。街道除了基本通行功能,还能将城市艺术和文化在街道中更多地体现出来。寇聪 澎湃资料


    “上海将来的城市街道改造中,不仅要塑造适宜慢行的街道,还将打造活力多元的街道和充满魅力的街道。”赵宝静说,之前专门进行了街头采访,还跟踪了3条不同马路上行人的一些行为,在此基础上,聚焦到大家需要什么样的街道这样一个问题上。
    A街道两边除了围墙,没有其他设施,人们在这里仅仅是一个通行的行为。B街道边上设立了商店,还有精美的橱窗。人们在这里可以逛逛商店,看看橱窗,偶尔遇到友人大家停下来还可以聊上那么几句。C街道则是除了周边有商场、街角还有一些咖啡座,人们在这里可以慢慢坐下来,喝上一小杯咖啡,享受午后的阳光,耳边是人们的欢笑声,看人来人往,整个是非常祥和、欢快的氛围。
    “我觉得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应该更多的关注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情感需求,规划师、设计师应该将街道步行空间设计得更安全,更人性化,更加舒适。”
    街道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改造街道也能提升城市活力和魅力。
    赵宝静表示,虽然大的商业设施是一种模式,但大量沿街的有个性的店铺,就像欧洲的很多城市中一些小店铺,同样很吸引人。很多百年老店往往就是从这里来的,伴随着城市一起生长,更多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命力。上海也有一些沿街店铺比较有特色的街道,可惜的是有些地方人行道不太友好——有的比较窄,有的比较乱,人们想兜马路,但又觉得空间很局促。
    “街道除了基本通行功能,还能将城市艺术和文化在街道中更多地体现出来。上海也已经意识到要对街道的空间进行改造,尤其是挖掘一些特色和优秀的传统,这方面,城市的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都可以参与进来。通过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实践与艺术结合在一起,把上海文化进行充分展现,把城市魅力融入街道这样一个载体并展示出来。”赵宝静说。

附:回归人性化的街道( 赵宝静)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回归人性化的街道”。
    在我们正式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请大家先看一段微电影。故事的主人公也许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刚才大家看到,我们的城市大楼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宽,道路的车辆越来越多。但是承载我们乡愁的记忆却越来越少了。我很想知道,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街道呢?于是,我们做了一天的街头采访。
    刚才大家听到最多的是什么?是适宜慢行的街道、活力多元的街道和充满魅力的街道。
    首先,看什么是适宜慢行的街道?我们有一组数据。上海从2000年到现在,机动车的保有量已经增加了5倍,特别是私人小汽车,大家都非常有感受。我们的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更是迅猛增长,增加了50倍。因此我们觉得街道越来越拥挤。
    2004年到现在十多年,我们和世界国际大都市纽约,就人们的出行方式做了一个比较。
    上海因为和纽约差不多,人口密度也是非常高,特别是在市中心。近十多年时间,在上海采用机动车(作为)出行方式(的人数)增加了10%,但是采用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作为)出行方式的比例却在逐步下降,特别是步行和自行车。
    再看纽约。近十多年时间,他们机动车出行方式增长几乎为0,但是他们的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特别是步行,增长的幅度非常大。每年都在逐年上升。
    那纽约如何做到这些?从2006年开始,纽约市政府制订“更美好、更绿色的纽约”这样一个总体规划。这样一个总体规划中,确定了“以绿色交通出行”作为更多人选择的规划策略。然后又有一系列的规划举措,比如,做了一个改善公共交通方案、制订自行车道方案等等,还有收取一定的交通拥堵费。2007年开始,纽约又开始启动了一个街道改造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一共改造了59条街道。
    这里有一个案例,就是纽约的哥伦布圆环。通过改造,把机动车道的空间减少,分配给步行和自行车两个空间。通过这种措施,原有机动车70%的空间占有率下降到35%,这样就增加人的休息区域和自行车的空间。使人行和自行车的空间得到优先保障,改善了人行和自行车的空间环境。
    2009年,纽约交通局又制订了一系列的技术准则,比如街道的设计导则和活力设计导则。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设计导则的制订,(规范)整个城市街道的设计,使城市街道更加舒适、人性化、更适宜慢慢行。纽约通过战略引导加行动,使纽约的街道变得更适宜慢行。
    上海也从去年开始制订2040总体规划。在这个总体规划中,我们也提出了“绿色交通”这样一个发展策略。(实施)这样(的)策略,我们也有一系列的举措,比如说,我们推动公共交通导向的低碳生态发展慢行交通的品质,我们希望到2040年以后,我们轨道交通的覆盖率,可能要覆盖到中心城人口的70%。还要严格控制中心城及周边地区的交通需求,特别是我们要降低进入中心城的机动车的流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也为我们上海成为一个步行友好型的城市奠定基础。
    我们再看第二个,活力多元的街道。
    什么样的街道具有活力,什么样的街道又是非常乏味的?我们也选取了上海三条不同的街道,做了一个对三条街道里行人一天的行为的跟踪调查。
    首先A街道。它两边除了围墙,没有其他设施,人们在这里仅仅是一个通行行为的发生。
    B街道,它的边上设立了一些商店,还有一些精美的橱窗。人们在这里可以逛逛商店,然后欣赏橱窗,偶尔遇到友人大家停下来还可以聊上那么几句。
    C街道除了周边有商场、街角还有一些咖啡座,人们在这里可以慢慢坐下来,喝上一小杯咖啡,享受午后的阳光,耳边是人们的欢笑声,看人来人往,整个是非常祥和、欢快的氛围。
    所以我觉得,我们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规划师,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情感的需求,通过我们的设计,把空间这一块上海其实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耳熟能详的,刚才嘉宾也谈到的,比如新天地、田子坊、武康路等,都有非常好的案例。这里有一个案例,是茂名北路和泰兴路的改造,我们通过这样一个改造,把原来比较简单、缺乏活力的空间通过改造周边设施、环境建设,增加一些行人的休息设施,通过这样一个改造,整个空间一下子就灵动起来了。使人们在这里愿意呆下来了,人们在这里可以进行一些交往,使整个城市空间更加富有活力。
    充满魅力的街道。徜徉在街道中,除了有鲜花、绿树,其实文化、艺术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一块,许多国际大都市都有非常好的做法。比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城市就有一个公共艺术政策,把整个墨尔本城市作为一个艺术画廊来进行展示。还有很多,美国、日本、法国,他们都有一些公共政策,比如艺术百分比政策,就是拿出城市工程建设费用的1%-3%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品的投入,切实把城市非常优秀的公共艺术品能在城市空间展示,使城市更加富有魅力。
    上海在这一块,会越来越注重。我们发现,我们上海像徐汇区,也专门做了一个徐汇区风貌保护道路的规划。在这个规划里边,也制订了相应的一些技术准则。通过这样一些整治、改造,把我们整个上海的文化、艺术在这里边得到充分展示。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发现,走在城市街道上,在一些公共空间、道路,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公共艺术品。
    今年下半年规土局、文广局和徐汇区人民政府将承办上海首届城市空间艺术季。在这个艺术季活动中,我们会在非常优秀的城市实践案例中把我们的公共艺术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我们城市的空间、城市艺术、城市的文化,使上海城市越来越富有魅力。
    这样的城市,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我们上海2040年提出了绿色交通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上海(将)通过一系列的交通规划举措,(使)上海的交通逐步得到改善。通过这样的改善,使我们城市的空间、环境品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那么,我们专业人士,我们规划师,我们建筑师,我们的艺术家,应该为这个城市考虑一些什么?我们应该更多考虑人们对这个空间的情感需求,通过他们的设计,使我们城市的空间、城市的街道变得越来越富有活力、越来越富有魅力。
    我想,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为我们的城市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我们出去尽可能少开小汽车,我们选择公共交通,我们选择步行,选择自行车。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
    我非常喜欢这样一个场景。那就是一个《清明上河图》的场景,这个场景它的街道周边、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繁华而安享,人们悠闲于其间,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愉悦。我想,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这样如画般的城市生活。
   谢谢!
(演讲视频详见http://seahi.supdri.com